多得有個靚package的富二代劉鳴煒,他擔任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之後,雖然偶爾講出一些離地言論,但總算令大家關注時下年輕人的狀況。最近有位沒上過大學、中學畢業工作至今有廿多年的朋友就笑說,如果他遲十多年出世,肯定要成為廢青。
的確,廿年前的香港,經濟多元化,我讀的中學質素一般,大學入學率偏低,中七時原本打定輸數(後來僥倖考入大學),若然未能升讀大學,將會轉讀高級文憑課程,畢業後當個小秘書,總可以照顧自己及家人到老吧。
就算不當秘書,銀行、貿易、航運、工廠、零售等多個行業發展不俗,當年在這類公司找份暑期工也不難,做長工由低做起,其間再進修,總有看得見的光明前路可以走。
今時卻不同往日,目前雖不至於百業蕭條,但許多行業也面對經營困難與裁員壓力,銀行、零售、貿易業首當其衝,畢業想找份銀行工應該不容易,雖然政府多年前推動發展創新科技,但成效明顯不彰。
歸根究柢,本港教育制度根本沒有土壤去培養學生成為科學家或發明家,填鴨式教育只要求學生死讀書、讀死書,跟創新、創意完全拉不上關係;加上炒樓炒股風氣盛行,就算有人想發明甚麼,最終目的可能是找個創投基金入股,先行骨水,過幾年上市,大家一齊再骨水。
難得財爺曾俊華近日在網誌提倡,再工業化,結合高端科技、發展智能化的製造業,雖然這只是構想,實際如何執行,能否做到是未知數,但起碼是一條路。
時下年輕人,之所以有時表現得憤世疾俗,又被人批評為廢青,肯肯定不是單純因為買不到樓,而是感到前路茫茫,即使是大學畢業生,找一份有興趣、有晉升機會的工作也不容易,更何況是沒有大學學位的同學仔?加上現時香港每個行業也像夕陽行業似的,我人到中年也感困惑,何況是年輕小伙子。
目前經濟狀況正好說明香港不能再單靠金融、旅遊服務業,政府需要為香港經濟重新定位,最重要是為市民帶來希望。
高淑嫻
https://www.facebook.com/koc9n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