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共打壓民間團體只會加深管治危機 - 盧峯

蘋論:
中共打壓民間團體只會加深管治危機 - 盧峯

為了保住手上的政權,為了阻止社會上出現任何不受控制的力量,中共領導層真可算無所不用其極。除了過去幾年大力打擊各種各樣的維權運動、拘捕、監禁維權人士及異見人士,收緊出版、教育及網上討論空間以外,最新招數是嚴控民間社會及在內地活動的非政府組織(NGO),務求令它們的一舉一動都被政府掌控,隨時可以懲罰以至取締。只可惜這種不斷收緊社會控制做法不但不可能令政權穩定,不但不可能強化中共的管治,反而會令社會矛盾及問題累積及激化,加劇社會動盪,令中國跟成熟、穩定的現代社會相距越來越遠。

無法靈活解決社會矛盾

隨着中國經濟開放及快速增長超過三十年,社會上的利益固然越來越多樣化,民間力量的冒起更是無法阻擋的趨勢。因為社會越複雜多元,越需要按民眾不同需要及現實變化提供服務、提供處理及解決問題的途徑,不能也不可能事事由鐵板一塊的黨國官僚體系包辦。各種各樣的非政府組織正正是補充官僚體系不足,令社會能有效運作的「順滑劑」。由它們在教育、社會服務、文化、環保等領域提供服務,促進官民溝通不但可以令潛藏在社會深處的問題得到正視及處理,更能把民眾的不滿及時反映與疏理,避免釀成更大、更廣泛的危機。試想想山西農村跟廣東沿海城鎮的發展甚為懸殊,民眾需要大相逕庭,事事要聽指示的黨政機關根本難以靈活有效處理。惟有讓非政府組織壯大及發揮作用,才能填補空檔並讓地方、社會矛盾得到解決。
更重要的是,越是複雜及利益多元化的社會,越需要讓民眾有表達需要的機會,有處理自己切身問題的方法及途徑。這樣做不但有效率,更可以培養公民的主體意識,令他們不必事事依賴黨國機關解決。應該看到,現代社會面對的風險比以前複雜得多,從環境污染到傳染病到金融危機到失業都有,要有效處理這些風險,政府需要培養民眾本身的應對能力。讓他們組成非政府組織關注不同議題,互相協助,互相聯繫及交流經驗,正好可以提升民眾的應變能力,加強民間社會的韌性,變相令社會更穩定。中共不朝加強非政府組織作用的方向出發,反而千方百計打壓,收窄NGO的活動空間及能量,只會令中國民間社會更脆弱,在危機或災難來襲時手足無措,任憑情況惡化。

強化控制或惹更大反彈

事實上所有發達國家及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都湧現大量非政府組織,都讓這些組織分擔解決社會問題及爭議的工作,好加強社會整體的應變能力,台灣、日本在震災後能迅速救災,能及時調動力量抗災及支援災民,靠的就是遍地開花的民間團體。歐美國家面對重大矛盾包括近期的難民、移民危機中能保持社會穩定、防止事態嚴重惡化,靠的也是民間團體把不同意見甚至對立意見疏理疏導,避免矛盾累積到「爆煲」邊緣。中國社會的「體質」本來就較其他主要經濟體脆弱,應對危機的能力較低,現在中共還要因政治控制而打壓民間力量,扼殺非政府組織的生存空間,這不是在為自己埋下一個一個計時炸彈嗎?
對北京當權者而言,權力就是它的生命線,面對任何危機、威脅的第一個反應是進一步加強控制、加強壟斷權力,希望把任何挑戰的力量消滅於萌芽狀態;特別在習近平主政三年多以來這種傾向更是有增無減,不但要把統攝控制社會經濟的力量集中在黨國機器手上,習更進一步把權力集中在他個人及少數親信手上。繞過正常黨政機關成立各種各樣的小組讓習近平把軍、政、經權力一手抓就是最明顯例子。只是,中國是十四億人的國家,是生產總值達十萬億美元的大國,矛盾之多,民情之複雜不是一個黨能處理及化解得了,更不要說一個習近平。打壓NGO及民間社會不會令矛盾消失,不會令不同利益消失,只會令它們繼續在社會發酵惡化,對社會及政治穩定威脅更大。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不斷強化控制帶來的是更大的反彈,更嚴重的不安與躁動,令社會走向崩壞。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