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嫁了日本男人、定居日本的香港媽媽在網絡撰文,分享她所見所聞的日本幼稚園及小學的教育宗旨。日本學校對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先於學術。幼稚園完全沒有功課,學生在幼稚園除了唱遊、聽故事、畫畫、做勞作、玩,便是學習在運動後自行更換衣物、綁鞋帶、扣鈕、自己用筷子吃飯、吃飯後抹枱、放學前抹地。到高班,學生只帶白飯上學,孩子會在老師指導下用刀切食物、開爐煮咖喱。進了小學,生理自理能力的培養持續進行,當然難度更高。
生活能自理,是每個人一生受用不盡的能力。老實說也是一種福份。台灣有個百歲老人,至今獨居,不願意與家人同住,就是為了享受生活自理、自己照顧自己的樂趣。可以一個人拄着拐杖外出購買食物,可以自己煮飯給自己吃,可以自己幫自己洗澡,可以自己替自己洗衣服,可以彎腰為自己綁鞋帶……這種樂趣,百歲老人更加深有體會,也更加珍惜。
當然,這世界一樣米養百樣人,日本的幼童、台灣的老人享受生活自理,香港有一家人從二十多歲成年人到六十多歲壯年人,全部四肢健全,卻享受被人服侍做殘廢人的滋味。那家男主人是公務員,俗稱公僕,但全家人去機場據悉都喜歡兩手甩甩,叫政府工作人員及機場服務人員代勞幫他們推行李。某一天,他們真的病到癱在床上,應該很享受吃殘廢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