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血液含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紅血球內有血紅蛋白(haemoglobin),負責帶氧至身體各器官組織。貧血(anaemia) 即紅血球數目減少,血紅蛋白濃度下降,血液帶氧能力不足,患者會出現心跳、氣促及易倦等病徵。血壓乃血液在血管內產生的壓力,血壓高低與紅血球多少沒有直接關係。
骨髓負責製造紅血球,壽命百多天,最後在脾臟凋亡。貧血病病因可分為三大類,包括失血、骨髓造血障礙及溶血。身體突然大量失血,例如腸胃出血,可令血壓下降,需要即時處理,補充水份後,血液被稀釋,令血紅蛋白水平下降,即出現貧血現象。
骨髓製造紅血球需要多種養份,包括鐵質、維生素B12及葉酸。另一方面,骨髓功能障礙有多種成因,包括再生障礙貧血(aplastic anaemia)、骨髓病變(myelodysplastic syndrome)、骨髓纖維化(myelofibrosis)、白血病(leukaemia)、淋巴癌(lymphoma)、骨髓癌(plasma cell myeloma)等。本地華人不少帶有地中海貧血(Thalassaemia)基因,影響骨髓製造紅血球功能,可引致不同程度貧血。
腎臟負責排水排毒,亦分泌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腎臟衰竭病者的紅血球生成素分泌減少,可引致嚴重貧血。
紅血球壽命正常百多天,最後在脾臟凋亡,若出現溶血現象,紅血球壽命縮短,而骨髓又未能增加生產足夠紅血球補充,可引致貧血。溶血成因眾多,遺傳性的有球型貧血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及地中海貧血症。香港不少男性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glucose 6 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又稱蠶豆症,服用具氧化作用藥物或化學物,可引致嚴重溶血現象,造成貧血。
溶血亦可以是後天現象,脾臟脹大,加速紅血球凋亡,常見病因有肝硬化,引致門動脈內血壓上升,令脾臟脹大。溶血症後天成因還有自體免疫血溶症(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病因大多不明,可以由某些藥物誘發,或與紅斑狼瘡綜合症有關。發現貧血定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