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電影的首都,121年前電影的發源地。
對影迷而言,她是令人心馳神往的朝聖地,孕育了高達(Jean-Luc Godard)、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一眾新浪潮名導,隨便走在街上歷史建築都似電影佈景。如海明威所言,巴黎是一場流動饗宴,她根本就是一齣經典而歷久不衰的電影。
上周六「迎接法國五月」專版我們介紹過法國文化的底蘊,今期我們走進法國人的日常。法蘭西年產電影200套,是媲美咖啡廳的常民文化,曾五度提名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法國五月大使林嘉欣,與果籽遠赴巴黎,與法國當紅女星、導演交換浪漫,談影響自己的電影與背後的人文思想。內頁還有法國模特兒講時裝精神、間條衫解碼、跟法國搵食團食好西,還會帶你走進法國人在港的蝸居,講句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
「我喜歡法國電影那種毋須解釋,每件事都有可能發生的妙不可言。」去年憑《百日告別》奪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林嘉欣真情流露,並非照稿讀的對白。同樣奇妙的是,《百日告別》公映期間,導演林書宇收到一位母親的信,告訴他自己原本計劃結束生命,看畢電影後打消了輕生的念頭。《百日告別》講述兩個喪偶的天涯淪落人,走出陰霾的故事。
「那母親說每當想到兩個兒子面對她身後的事情,便不捨離開。你永遠不知道電影的影響力,往往大於電影本身,所以我們有責任拍好電影,多講感動人的故事。」嘉欣說着,露出招牌甜笑。
拜訪女鋼琴家 現場聽入戲神曲
沒有最奇,只有更奇。巴黎文化之旅其中一站,我們家訪國際知名的法國鋼琴家Anne Queffélec,她將會於6月24日來港獻技一場。席間,Anne在我們盛情下隨心即席演奏Erik Satie的一曲《Gnossienne No.1》。此曲巧合是嘉欣演《百日告別》時培養情緒的入戲神曲,近一萬公里之遙再度空氣中重溫。「很多時我一個人演戲都聽Anne的唱片,尤其這一首,想不到現場聽如此震撼,當她手指一落琴鍵我已開始全身雞皮疙瘩。」
法國文化,向來是嘉欣的繆斯。2002年的《男人四十》令林嘉欣一炮而紅,但讚美有時比毒藥更害人。「我當時只是小女孩根本不知演戲為何物,周圍越追捧我越心虛,很迷失,拍第三齣戲我覺得自己玩完了。」她決意自救,2007年放下工作,毅然隻身跑到巴黎,跟一位非常嚴謹的劇場老師學戲半年,戳破她不少盲點。「我要擺脫演技流於表面,學曉不只是幻想,還可以借助一幅畫、一段音樂感受和投入角色。」嘉欣更勇於挑戰自己,自覺作為演員應嘗試不同的戲路,繼在丈夫袁劍偉執導的《暗色天堂》有內心的演出,未來她希望演喜劇、「騎呢」甚至黑暗的角色,突破甜姐兒的常態。
「這次夫妻檔不但沒有吵架,反而更似在享受再次蜜月。以前我是個很偏執、自我挑剔的人,有了孩子後她們教我勇敢,覺得沒有東西不可以輸,勇於跌倒。」說這話時,嘉欣眼神是堅定的。
以電影發明國的姿態,法國周圍都是電影院,包括國家級的電影放映廳(Cinematheque)、各式電影俱樂部(Ciné-club),以及豐富的電影資料館館藏保育過百年電影文化。在浪漫的時尚背後,電影在法國是一年創造34萬就業機會與18億歐元營業額的國家級產業。今年法國五月電影節目主題為《夢迴烏托邦》,將放映15齣包括動畫、童話及惡搞英雄片等精選電影。改編自意大利童話《五日談》的《異色童話》、喜劇《這個羅賓真心膠》和《衰鬼上帝老豆》充滿黑色幽默天馬行空,開幕電影是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最佳電影《蒸氣女孩與不死貓》(April and the Extraordinary World),改編自幻想大師 Jacques Tardi的漫畫作品。
Tardi漫畫的天馬行空源於他對科技的執迷,經常泡巴黎國立工藝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et Métiers),故我們也走進這個充滿求知慾的天地。一進館便見到鎮館之寶吊在半空,那是法國工程師Clément Agnés Ader製作的史上第三架飛機,也曾被Tardi畫進漫畫國度。
跟法女星對談 演員苦與樂
身為法國五月文化大使,嘉欣從來不是穿得靚靚讀稿的花瓶,事實上她比記者還好奇,出發前更例必做好功課,穿着斗零踭走遍美術館拍攝,舟車勞頓毫無怨言。「可能身為藝人,我喜歡聽別人的故事,如果一天我不再好奇,那應該是我的死期。」
在擁有無敵鐵塔景的Hotel Plaza Athénée 總統套房,我們迎來剛從香港返老家的法國女星Ana Girardot,她堅持素顏上鏡,青春就是任性。參演電視劇《回歸者》(The Returned)而廣為人識的Ana與林嘉欣交換當女演員的苦與樂,一見如故。原來,兩人有着許多共通點,嘉欣曾離開公眾的視線出走法國,Ana也曾毅然到約紐進修戲劇;二人同在上環一家店學做皮具,一同上癮,連最愛的法國電影也一樣。「高達的《女人就是女人》身為女人和想了解女人也必看吧。」做演藝工作的人,需要有尖銳的對談刺激思維。
在全球資本化的時代,法國仍與美國荷李活道不同地和平共存,她總執着文化不應被商品化,像廁紙、午餐肉般被販賣,所以她的花都童話、諷刺世代、美麗與哀愁,都帶多少法式奇幻與浪漫。
121年前電影初始之地
1895年12月28日,法國巴黎大咖啡館的地下室,法國盧米埃兄弟(Auguste & Louis Lumiere)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Kinetoscope),在「活動影戲」放映了包括《工廠下班》和《火車進站》等片段,並向觀眾收取一法郎入場費,成為電影的發明人,當天安排最先播放的《火車進站》,也就成為電影史上第一部放映的電影,轉眼踏入第121年。
「法國五月」又怎能忽視電影這社會文化結晶體?今年藝術節以《夢迴烏托邦》為題,放映15齣精選作品,包括奇想冒險動畫、顛覆傳統的童話及惡搞英雄傳說等。
《法國五月電影節目─夢迴烏托邦》
日期:5月10 至31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PALACE ifc、AMC Pacific Place
票價:$85/$95
購票詳情瀏覽: http://www.cinema.com.hk 、 http://www.amccinemas.com.hk
法國五月: http://www.2016.frenchmay.com/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