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法國五月】法叔情定長洲暗室

【迎接法國五月】法叔情定長洲暗室

法國與長洲,大纜都扯唔埋,偏偏法國藝術家Christophe Denoux找到兩者的化學反應。56歲的他,7年前首次跟隨港人伴侶踏足長洲,便認定了這裏是天堂,「那是我第一次住在島上,我不喜歡海、不懂得游水,感覺有點與世隔絕。」之後每年暑假,他們都從法國飛來長洲暫住酒店一個月。原本不喜歡旅行的他,去年年初更決定租住長洲舊屋,只為那份舒適及活力。

歐洲的房屋,閒閒哋有百多年歷史,而且各有特色。他位於巴黎的家,屋內是一片橙色,個性夠鮮明。以為他在長洲的家同樣色彩繽紛?誰不知抵埗後一望,卻發覺差天共地,室內昏暗得連環境也看得不太清楚!「我想室內外有個對比,巴黎居所室外較暗,室內就用上橙色;這裏戶外較光猛,屋內便想昏暗些。」
忙碌的港人甚至連工作與生活也分不開,哪有時間構思一間屋連室內外的感覺都要有對比?但對Christophe而言,生活的感覺卻相當重要。他是位馬賽克鑲嵌藝術家,所謂的工作就是創作,家中原本有個工作間,方便他偶爾畫畫手稿,但真正落手落腳創作,則會移師離家約10分鐘路程、位於小山丘的工作室進行。這段路程,會經過長洲幾十年歷史的老店,足以把生活時間與創作狀態分開。

屋後有一陽台,Christophe偶爾在這度過悠閒下午。

門外有一尊佛像及一盆花,感覺頗有意境。

空間不及法國老家一半

當初他決意來港長住(不過礙於他持旅遊簽證,每次只能停留三個月) ,部份是因為港人伴侶,但更吸引他的,是這裏的環境,「長洲周圍都是山,山上不是很多人,來到這裏後我經常散步,令我放慢生活腳步,也帶給我創作藝術的靈感。」他喜歡灣仔藍屋那種充滿歷史的舊屋,長洲的屋同樣沒有新簇簇,感覺有種舊香港的印記,自然得他歡心,「香港大部份現代建築及房屋都沒有個性,外觀及物料都千篇一律。」他的家大概是為數不多的例外。
這個家距離長洲碼頭只有三數分鐘的路程,屋內四四方方,空間感頗大。實用面積700多呎,連法國居所的一半也沒有,空間雖小,但個性搭救。門口的一尊佛像已或多或少預告了室內的狀況,甫踏進屋內,並沒發現書櫃頂上的一排木雕佛像,因為眼睛仍在適應室內外的光差。環顧四周,原來牆身一片棕色,沒有絲毫反光,難怪客廳明明有一排窗戶,感覺仍很昏暗。兩面牆身各掛有一幅兩米多高的畫作,與棕色牆身煞是配襯,初見還以為只是刮花了的牆身。

從摩羅街搜羅的百多個木雕,散落在家中不同位置。

客廳放滿藝術品及家具,但他甚少在客廳活動,連梳化也甚少坐。

書櫃上有數百本藝術書籍,全是從法國老家運過來。

情迷摩羅街小木雕

屋內沒有電視機,這不令人驚訝,有的話才會顯得格格不入,因他大部份時間都在躺椅上看書及冥想。一邊牆身是書櫃,放滿數百本藝術書籍,與家中藝術品及家具一樣,全部從法國山長水遠不惜工本搬來香港。許多人或會喜歡豪華裝修,但他的家儼如一間迷你非洲博物館,這邊豎着幾個非洲木頭人,那邊櫃子上也放有幾個非洲面具木雕,家中四處更散落了在摩羅街買來的百多個木雕。
他覺得這些工藝師、非洲藝術家與自己很相似,大多沒受傳統藝術教育,但能創作出讓人產生共鳴的作品。英雄莫問出處,年輕時曾做過護士的他,30歲才轉型做藝術創作,但是沒有沉浸於名牌,反而開始收藏這些同路人的作品。所以在這間屋內,似乎也能看到他的過去,一間屋的性格,就這樣無形地滲透出來。

非洲人像木雕,他覺得非洲藝術家與自己很相似,沒有受過藝術訓練卻可以創作出令人欣賞的作品。

Christophe創作的彩色玻璃作品。

這組二手儲物櫃也是從法國運來,用來收納雜物及創作工具。

家中偏暗,一盞黃燈顯得相當有格調。

實用面積700多呎

記者:劉東佩
攝影:林栢鈞
編輯:陳國棟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