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擊不似籃球或足球,對於普羅大眾而言看似遙不可及,最近的距離可能就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粉墨登場,不時以劍擊造型在電視螢光幕前耍劍。不過,今個暑假有遊學團以劍擊為主題,將會帶學生到意大利與3名劍擊奧運獎牌得主交流技術,包括奧運六金得主Valentina Vezzali、2012年倫敦奧運金牌得主Valerio Aspromonte,及2008年北京奧運金牌得主Matteo Tagliariol,打破最遙遠的距離。隨團教練指,真正的劍擊訓練是小孩子成長的要素,不只是技術上的學習,更是個性及處世態度的磨練。
記者 梁佩珊
意大利是劍擊強國,多次橫掃奧運及國際賽事的獎項,國際運動協會舉辦親子同行的劍擊交流遊學團,與意大利著名劍擊館(Circolo della Spada Mangiarotti)及劍擊學校(Club Scherma Jesi)合作,學生可於校內學習劍擊技術,奧運金牌教練Enrico Nicolini亦會在場與學生交流。
隨團劍擊教練劉特昇,曾代表香港出戰23歲以下亞洲錦標賽並奪得團體銅牌,2月更考獲亞洲劍聯花劍及重劍裁判,亦已獲最高級別二級教練資格,他成為劍擊教練已6年,認為學生劍擊其實同時學做人,做人不夠圓滑,劍擊就不會打得好,「如果性格比較急躁,佢嘅劍術比較多漏洞,如果個人好成熟穩重,好難攻入呢種人,因為佢每個動作都深思熟慮」。劉特昇有感劍擊可以改變學生的性格和處世態度,他自己曾經便是當中的表表者。
「有啲學生遇到任何嘢都好易放棄,例如一輸咗,會覺得唔開心,會喊,通常我哋做教練遇到呢啲情況,可能要同佢哋打多幾場,重點係教佢哋比賽裏面,贏同輸係一定有,唔係我贏就係你輸,要學習點樣失敗,要接受失敗」,劉特昇認為不少學生過份看重勝負,看不到過程,劍擊能夠讓人學習過程比勝負重要的價值觀,他指現時本港的教育風氣一味鼓吹學生要向上爬、要贏、要高分,造就學生以為贏不了便是失敗者。
他剛接觸劍擊時也是贏不了便想放棄,但後來回想喜歡劍擊的原因,不是表面的比賽勝負,而是過程中技術上和個性上的成長,「一開始應該進步得好快,覺得自己好叻,去到樽頸位冇乜進步,想放棄,當時諗返起自己每次辛苦後嘅得着,如果每次去到樽頸位前就停咗,我永遠都去唔到有得着嘅位置,結果第2年,我攞到學界冠軍」,這種劍擊哲學,他視為學生最應該學習的地方,學生亦可從奧運得主的劍擊閱歷中學習。
主辦單位顧問馮美娟認為,安排劍擊奧運得主與學生交流,為了讓有意開展劍擊生涯的學生,向此範疇有成就的人取經學道,「有啲人講一兩句說話,可能令你記得一世,就咁改變咗你之後嘅人生」。他指這次推廣劍擊不是讓學生求勝,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從世界級運動員身上,學習體育精神。
為期8日的交流團,當中會途經瑞士1天,費用每位6萬元,除了交流、學習和參觀,還會進行劍擊比賽,5至18歲的學生可參與,12歲以下的學生需由家長陪同,所有參加者更可獲一套意大利製劍擊服裝,詳情可致電:31712349向主辦機構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