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島鋼筒全部移位 最嚴重7米

人工島鋼筒全部移位 最嚴重7米

【本報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去年9月爆出飄移問題,路政署昨召開記者會,首次透露填海用的鋼筒全部有不同程度移位,其中22個鋼筒移位逾3米以上需處理,佔鋼筒總數逾4分1。路政署署長劉家強指會聘請專家檢視,強調工程不再延誤。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洛質疑政府隱瞞,待通過59億元追加撥款後才肯公佈真相。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用85個巨大的鋼筒填海,路政署昨承認有22個鋼筒移位程度需要檢視和補救,當中11個向外移位3至4米、5個移位4至5米、4個移位5至6米、2個移位逾6米以上。

四分一須補救

劉家強解釋部份移位是承建商處理不當所致,承建商已自資為11個鋼筒進行加固,政府為追趕工程,亦出資穩固6個鋼筒,其後向承建商追討。這批需補救鋼筒集中在東南面和北面。
劉家強指最嚴重移位鋼筒是東面,移位達7米,但強調人工島仍安全,堅稱工程維持在2017年年底完工。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指工程採用新技術出問題可預期,但憂慮移位情況會否惡化,「今日7米箒,會唔會兩年後9米?」,建議當局詳細檢視。
陳家洛質疑路政署早知移位問題,拖至傳媒不斷報道才公開事件,「之前超支追加撥款,爆咗出嚟建制派都唔敢支持。」他擔心人工島日後會不斷變形、不斷補救。
■記者紀靜雯、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