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誅筆伐 把年輕人逼上梁山(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口誅筆伐 把年輕人逼上梁山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過去幾天,由袁國強、譚惠珠、劉兆佳、范徐麗泰、鄭耀棠、林煥光、林鄭月娥、黎棟國……(排名不分先後、掛一漏萬請諒)全體總動員,配合《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章,對「港獨」理論的興起及支持者進行全方位的口誅筆伐。
這是近年罕有的中央及特區政府最高權力核心的總動員,因此不單出動了所有政治組織的最高層代表,日後希望能躋身這級別的有心人(由政黨、財團以至學術及專業界)都會繼續發聲,支援中央頒下的主旋律。
由於這運動不涉及民生,不會失票,加上形勢看似中央志在必得,所以樂意加入支持中央行列搖旗吶喊的建制派一定越來越多,因為「港獨」的理念現時在香港仍未成氣候,根本沒有太大的市場。
況且這次出口出手或出錢,口徑十分一致:如今面對的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港獨既違反《基本法》,也摧毀一國兩制的互信,所以根本毋須討論,也可以蓋棺定論;即使只是支持某種形式的公開討論,除了浪費時間徒勞無功,更只會造成社會紛亂,所以不能「姑息」,必須盡快嚴肅處理。
對「港獨」這樣的重視及定性,香港社會大感意外,因為由本土民主前線到香港民族黨,如今仍在掙扎求存的階段,市民的認知以至支持度還未建立,但內部其實不堪一擊(看看香港眾志及黃之鋒如今的窘境已可知一二)。
袁國強高調「調查」港獨團體的聲明,明確表示政府會盡一切手法去證明這些團體可能干犯的罪行,除了要向中央清楚交差,更重要的是發揮阻嚇作用:對港獨團體的成員及其支持者「示警」,希望他們能及早覺迷途而知返。
袁國強把調查的工作及責任先交予執法機關,以免律政司為此付出沉重代價,這是明哲保身之舉;黎棟國更迴避有關的法例問題,只着記者、持份者及市民若有懷疑,可向相熟的律師請教;至於其他代言人及非官方發言人,則除了一再重複上述的「統一」口徑,有人會扮作苦口婆心,強調現在並非合適的討論時候,以緩和一般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的不滿情緒。
這是一場比梁特首行李門更大的宣傳攻防戰,有了這個新戰場,行李門事件應可被取代而暫告一段落,讓梁特首及張炳良局長暫舒一口氣。

政府內部一盤散沙

照理倘若中央如此大陣仗去打擊仍只在萌芽期的港獨團體,除了政府內外高層全體總動員,還應有極周密的策劃及分工,而不是像今天的一盤散沙,任由各部門主管自由發揮,予人心口不一致的印象。
例如黎棟國的說法便十分含糊,除與其一貫的形象不脗合,亦與袁國強看似貌合神離,加上何君堯的乘機抽水,擺用一副「我最啱」姿態,這樣的開局與佈陣,的確令人莫名其妙及無所適從。
況且袁國強一再表明的調查方向及相關罪行,明顯是要「以武力服人」,這種「扮文明」的虛假手法,對年輕一代及港獨支持者是否有用,明眼人一看便知,香港人心裏有數。
前年8月普選定調,中央及特區政府的公信力已被抽空,如今港獨問題被提升至觸動中央神經層次,而且來勢洶洶,令新興以至老大的政治組織不論是否支持港獨,都無法不正視這個問題,尤其是其對9月的立法會選舉的影響。
民建聯的譚耀宗與葉國謙當然可以身先士卒,向中央表示忠貞及提出更強硬的立場,因為他們都不會再參加9月的選舉,但由李慧琼以下,民建聯卻不敢再多說幾句,以免為對手「跨刀」。
另一方面,倡議本土自決以至港獨的青年論政團體卻擺出一副「逼上梁山」的姿態,聲稱即使因此而須承受「影響一世、代價一生」的結果,也會在所不惜。
鄭耀棠鼓吹督促律政司着手研究有關檢控的細節,以讓阻嚇作用立竿見影,其實反對派對此正中下懷,因為他們再不愁沒有見報的機會,而對建制派以至中央不滿的人亦只會越來越多。
本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十年》裏的預言正逐一應驗,香港人「不明」及「不安」的事情近日實在太多,如果再把本來「細眉細眼」的港獨論述提升至「大是大非」的國安層次,更激烈的抗爭勢所難免,誰會是最終的得益者,《十年》電影裏的推測可能絕無其事,但將肯定不會是今天熱血與義憤填胸的香港年輕一代。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