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生活 - 陶傑

美學生活 - 陶傑

雅與俗,寧靜和喧噪,或美與醜,日本與其一海之隔的鄰國有巨大的懸差,是有理由的。
明治維新文明開化,日本不但從荷蘭學取工業技術,還從西方着重攝取美學思想。
明治時期的美學家先驅,叫做西周,寫出日本第一本美學專著,叫做「美妙論」,提出:「在哲學中,有一種叫做美學的知識,與美術有相通之處。」西周將美學獨立成一科,得到文部省重視,明白只學科技機器,甚至君主立憲,是不夠的,要遠離惡俗和醜陋,必需專攻美學(Aesthetics)。文部省主編第一套百科全書,將美學另分冊類,與科技、政治、倫理等同級。
然後還有美學家中江兆民、菊池大麓,將美學研究得極深。政府倡導,知識份子推介,國民爭相學習,由形相到心靈,將「醜陋」完全革絕。
其鄰國在二三十年代,也有一些零星的美學學者:宗白華、朱光潛之類,西方留學回國,看見隨地便溺痰涎,也想推介一點美學,然而很快就共產黨內亂。馬列工農,主張消滅資產階級,美學既不明白,也不容忍。還有軍閥內戰,民不聊生,時代巨變,想推廣美學的少數幾個,留在本國,又遇上「文革」──「文革」的紅衛兵,有一句反美學的暴力語言,叫做「臭美」──女人都以耕田勞動的粗糙簡陋為「革命」。
日本沒有浪費時間。雖然太平洋戰爭,將壯烈犧牲的美學推成極端,但全民都將美學融在日常生活裏。對海鄰國,後來據說在「十年浩劫」之後「反思」,冒出了一個紅小鬼出身的總書記,講過一陣「五講四美」:包話語言美、心靈美之類,但由於其處身的帝皇制,不是太完美,紅小鬼總書記被一伙醜陋的老人設局拉了下台。
今日港女喜歡去日本,食物美味固然是原因,除了是這個國家沒有喧哄的大媽跳廣場舞,國民禮讓,清潔衛生,精緻有序,全部是美學的主流。而女人,天性是愛美的。
芝蘭之室,鮑魚之肆,當然,國情不同,據說溫飽權和GDP更為重要,但是人性崇尚優美的事物應該是一樣。港女將東洋當祖國,她們不懂政治,只是貪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