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切爾諾貝爾發生核災,那時我還沒出生,往後對事件的認知,全來自媒體報導及書本。資訊氾濫年代,原諒我看新聞也不太上心,只求以最快時間,吸收最多資訊,如此閱讀方式,連同理心也漸漸失去。讀書跟讀新聞不同,資訊較全面,上年因工作,讀到白俄羅斯女作家Svetlana Alexievich寫的《切爾諾貝爾的悲鳴》,發覺冷冰冰的死亡數字、經濟損失、受污染範圍,未能反應災難的嚴重性。下列選段,節錄自書中內容,字字血淚,警惕人類不要再犯同類錯誤。
「在醫院的最後兩天——我抬起他的手臂,感覺骨頭晃來晃去的,彷彿和身體分離。他的肺和肝的碎片都從嘴裡跑出來,他被自己的內臟嗆到,我用繃帶包著手,伸進他的嘴裡拿出那些東西,我沒辦法講這些事,沒辦法用文字描寫,甚至覺得好難熬,都是我的回憶,我的愛。」(P.34,一個懷孕少婦的回憶。她的丈夫是消防員,趕赴核災現場撲火後,受輻射污染而死。她因為照顧丈夫,同樣受到輻射污染,痛失遺腹子。)
「突然有一天,你變成切爾諾貝爾人,變成某種特殊生物,大家都對你感興趣,卻沒有人真正了解。你很想和其他人一樣,可是你再也做不到。人們用異樣的眼光看你,問你:可不可怕?核電廠怎麼燃燒?你看到甚麼?還有……你可以生小孩嗎?」(P.52)
「門上的小刻痕是我成長的標記:一年級、二年級、七年級和當兵前,旁邊是我兒子和女兒成長的過程,我的一輩子都寫在這扇門上,怎麼可以丟下它不管?」(P.53,一個被迫搬離家園的災民,抱著家中的門撤離污染地區。)
「我們白天住新房子,晚上住家裡——在夢中。」(P.58,一個被迫撤離,對家園依依不捨的居民)
「孩子拿走我們的錢,通貨膨脹拿走剩下的。你可以用他們賠償我們家園的錢買到一公斤漂亮蘋果,不過現在可能也買不到了。」(P.61,一個家園被毀的居民,談起核災後通脹問題嚴重,賠償金額不足以買一公斤蘋果。)
記者: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