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粗暴辭退筆名安裕的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在傳媒界知識界引起震動。我和幾位《明報》作者,決定在專欄開天窗抗議。
開天窗已不是第一次。兩年前《明報》撤換劉進圖,來自馬來西亞的鍾天祥空降出任總編,李柱銘率先開天窗,副刊和評論作者也紛紛表達不滿。《明報》加東版將專欄全部抽起,改以他人文章填塞。如此不尊重作者讀者的做法,竟然出現在一份知識分子大報,叫人憤慨。幾位作者決定開天窗以示抗議,過程順利,反映《明報》當時仍能維持包容多元的辦報傳統。據了解,當年簽版付印的,就是今次突然被炒的姜國元。
但今次開天窗幾乎被封殺。副刊已由編輯簽版付印,當天休息的鍾天祥晚上突然出現,下令停機,要求「封窗」。幾經爭議,最後出街的天窗專欄篇篇都加進一式一樣編者按。強行加進編者按,侵害作者表達自由的空間,也會令專欄的忠實讀者反感,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明報》員工以「定海神針」形容姜國元,在重大而敏感的報道中,扮演領軍的角色。辭退領軍的「定海神針」,新聞質素將會下降,讀者流失,影響銷量。鍾天祥更以最得力助手來形容姜國元,若鍾所言的並非空話客套話,炒姜豈非等同斬斷自己的右手,試問哪個心智稍為正常的決策人會做出這種自戕的行為。
姜國元的《安裕周記》,粉絲眾多,在知識界有重大影響力。今回安裕被迫去職,不少讀者都意興闌珊,會隨安裕而去。網絡興起後,主流紙媒已成夕陽行業,「擔紙」有吸引力的作者買少見少,人才是報紙的重要資產,理應珍而重之。以節省資源為理由炒掉一個叫好叫座的執行總編和專欄作家,實在歪理連篇,匪夷所思。
清除賣盤或中國生意障礙
如果用另一種邏輯分析,這種有違常理的決策,可能會說得通。辦報的對象已不是給香港的讀者看,而是給鄰近經濟強國的權貴看。姜國元是《明報》重大敏感新聞的領軍人,炒掉了,就沒有人領軍,重大而敏感的新聞,就會減少出現甚至絕迹。
安裕學問博古通今,文章旁徵博引,並非跟隨主流附和權貴,更沒有咬牙切齒青筋暴現,以看透世情的筆調分析時局,娓娓道來,深入透徹,正因如此,讀者眾多,影響更大。把安裕裁走,專欄停掉,影響力就自然消失。
人們可能會問,這種行為不是等同毀滅一份報紙、一個媒體嗎?正常的人當然不會這樣做,但了解香港今天的政治和傳媒生態,又不會奇怪。
已退休的前《明報》高層馮成章透露,2012年總編輯張健波是被「強行調離」的。2014年劉進圖被調職,也是被迫。馮成章說:「這種粗暴的人事管理方法不單跟廿一世紀的港情太脫節,而且一次又一次損害《明報》的公信力,兼且令同事心力交瘁」。
為何這種損害《明報》公信力的事情,在《明報》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唯一的解釋,是《明報》易手部署早在進行,買家的條件是要把這些阻路石,包括獨立思考的總編輯、執行總編輯,甚至專欄作者、評論員逐一清除,才會答應成交。另一個可能,如果大老闆的生意重點已放在中國大陸,旗下媒體早成雞肋,取態卻成為其他生意賺錢的阻力。那麼,改變媒體的政治取態報道方針,為中國大陸的其他生意鋪平道路。從這個邏輯出發,《明報》老闆的舉動,又可以說得通了。
吳志森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