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冬甩,人們對它的認識僅限於它是糖和油結合的甜食,據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與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聯合分校的人類學家Paul R. Mullins考證,早在1803年一本美國食譜附錄,便找到它的蹤影。食物離開起源地,會發生有趣變化。近年香港流行的冬甩更接地氣,有填鴨鹹冬甩、蛋撻冬甩、火燒棉花糖配料,讓冬甩不再局限於外國人口味。
近期在香港流行的冬甩店都是本地小店,老闆們都有共通點——年輕,而且都在美國或加拿大等地留學後回來。以為這些在美加吃慣極甜冬甩的番書仔番書女,做的冬甩會偏甜,結果卻不是。
在銅鑼灣地帶經營的小店Buttery Factory,老闆Goldie Chan和Jack Choi都從加拿大讀書回來,Goldie在加拿大時邊上大學,邊學做冬甩和甜品,回港後開網上甜品店,現時開的實體冬甩店,除了別出心裁的甜冬甩,還會賣自創港式口味鹹冬甩,非常接地氣。Goldie做的冬甩質地輕盈,帶有點點香料味,配上鹹配料如北京填鴨或叉燒等,味道意外地不奇怪,採訪期間也見頗多人捧場。至於甜冬甩,則以黑朱古力醬或焦糖醬等香港人較易接受的甜醬料為主,吃起來沒預期的甜,算是符合港式口味的轉型冬甩。另一間在善慶街的Munchies,賣的雖然是傳統甜冬甩,卻有自己的堅持。兩位老闆司徒琛頤(Kim)和王麗怡分別從美國和加拿大回來,對當地的冬甩念念不忘,便把心一橫自學製作方法,並研究自己的配方。
聯乘北美小食 低甜易入口
掃了一眼櫥窗內的冬甩,沒看到粉紅粉藍的七彩糖霜冬甩, Kim說是她們刻意的設定,「香港人喜歡追甜品,但太習慣人工味道。我們只用有機和非基因改造的材料,沒有人工色素,所以冬甩表面的淋醬和糖面不會太鮮艷。」除了香港人特別喜愛的抹茶和人見人愛的海鹽焦糖,比較獨特的一款冬甩是以北美流行小食Smores作靈感的冬甩,這種小食以餅乾夾住朱古力醬和棉花糖製成,化成冬甩版則是淋上黑朱古力醬,再鋪自製棉花糖燒溶來吃,半溶棉花糖配低甜冬甩,味道不會過份甜,連不太愛甜食的人也難以抗拒。
經典口味
兩種冬甩餅底
冬甩餅底有兩種做法,一種以泡打粉來作膨鬆作用的蛋糕麵糊底,油份約佔20%;另一種以酵母來發酵麵糰,油份約佔25%。
美國冬甩日
美國每年6月第一個星期五是全國冬甩日(National Doughnut Day),表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提供冬甩給士兵的婦女,當天美國的冬甩店會免費提供限定數量的冬甩給顧客。
(a)Munchies 上環善慶街4號地下
(b)Buttery Factory 銅鑼灣地帶2樓264號舖
記者:謝翠玲
攝影:劉永發、林栢鈞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