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化爐未建石鼓洲填海鋼桶生銹

焚化爐未建
石鼓洲填海鋼桶生銹

【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被指人工島再飄移3.5米;同樣用大鋼桶填海技術興建、斥資182億元的石鼓洲焚化爐,亦被指大鋼桶開始生銹和不穩定,環保署正研究改變填海方法,但變相違反環評報告,故至今未招標。

須改填海方法 至今未招標

傳媒人Howard Winn在網誌披露,原定今年展開招標的石鼓洲焚化爐,因採用大鋼桶填海法而出問題,有工程師發現大鋼桶有生銹和不穩定情況,須改變填海方法,而改變填海方法須修改環境許可證條款,環保署正研究事件,令項目至今未招標。
倪學仁指水份和空氣是鋼桶生銹的兩個重要條件,一般而言,長埋海底下的鋼桶不會生銹,但其接近海面被海水沖刷的部份就不能避免。他稱若銹蝕太厲害致鋼材穿窿,則必須替換,但進行此類大型工程,工程師必須預視生銹問題。
翻查資料顯示,石鼓洲焚化爐為環境局推出、備受爭議的「三堆一爐」項目之一,有關建議首次在2012年由時任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提出,長洲居民曾經大力反對,幾經訴訟,最後在去年1月獲得立法會通過。
環保署指已就項目第1期完成工程的投標資格預審工作,現正籌備招標文件及工程合約;又指現時正根據最新的數據和資料審視工程的施工方法,並無正面回應鋼桶有否生銹。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