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橋趕工 填海後過度施壓人工島又移3.5米 路政署急改隧道設計

港珠澳橋趕工 填海後過度施壓
人工島又移3.5米 路政署急改隧道設計

【本報訊】造價304億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繼要延至2017年才完工後,再被揭發連接人工島和屯門的海底隧道接駁點「飄移」3.5米。估計工程人員為求趕工,填海後過度施壓,令海泥像牙膏擠出肇禍。路政署證實填海沉降緩慢,阻慢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進度,但否認完工日期須押後。
記者:廖梓霖

資深傳媒人Howard Winn去年9月披露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填海土地移動20米,島上不同部份移動最多7米;同年11月又引述物料供應商稱,工程或延期5年,迫使路政署即日深夜發稿,承認工程將延誤1年。根據Winn最新網誌引述工程師透露,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工程已停工數月。
該工程師稱,工程人員為加快人工島填海後的沉降過程,過度施壓,令海泥過份負重,移動海堤(sea-wall),最後像擠牙膏一樣,接駁點移動3.5米;甚至有未經確認消息指,隧道走線要重整。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與屯門海底隧道的接駁點被揭出現移位。許頌明攝

加固設施未能壓實淤泥

土力工程師兼結構工程師倪學仁指,人工島採用鋼桶填海法,以填料的重量壓實海底淤泥,並將當中水份唧出,為免淤泥往不正確方向移動,人工島理應有圍欄設施加固,令淤泥垂直往下壓實。倪指若Winn消息屬實,意味着圍欄設施無法控制泥土,令淤泥「打橫行」,滲出的泥土亦會再推動外面較軟的泥土,假如海底隧道接駁位在附近,的確有機會令其移動。
路政署證實,人工島填海沉降較預期慢,影響交付着陸點填海地予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工程項目。因應延遲交地問題,路政署決定修改設計,以隧道鑽挖機挖掘在南着陸點部份原定明挖回填的隧道,現正研究詳細設計。路政署估計有足夠應急費應付額外開支,但目標仍在2018年底完成隧道工程。
至於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在2017年底完成的估計,路政署堅稱,根據目前工程進度,這目標並沒改變。就延長臨時政府撥地時間至2020年,路政署解釋,目的是維持工地辦事處和駐工地人員團隊在2017年後完成餘下工程,及處理相關事宜,包括處理合約下的索償和為工程合約賬目決算。

港珠澳大橋工程醜聞

6/11/2014︰證實超支50億元
10/2/2015︰主橋海底沉管工程證實有阻滯,大橋通車期延誤
22/9/2015︰香港口岸人工島被揭移位7米,未能如期竣工
30/10/2015︰橋躉工程被揭涉嫌採用不合格鋼筋承托磚
25/11/2015︰傳媒人Howard Winn引述工程物料供應商指,工程最少延期5年,路政署深夜發稿稱工程須延期1年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