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灣8個維園大濕地遭破壞

后海灣8個維園大濕地遭破壞

【本報訊】后海灣濕地是全球10%瀕危鳥黑臉琵鷺的越冬地。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發現,過去23年間該處有435宗私人土地違例發展個案,面積達8個維園大,當中非法填塘涉90宗。落馬洲管制站附近魚塘被填成乾地、倒滿瀝青,但規劃署合共只罰款35萬元,更拖拉8年才就填塘執法,目前無一能恢復原貌。基金會批政府執法寬鬆,罰款欠阻嚇力,變相縱容破壞候鳥棲息地的行為,促加強罰則。
自1992至2015年,在后海灣違規發展個案面積達153公頃,主要為改變土地用途及填塘,保育地帶約佔整體破壞的20%,填塘個案則有88宗。有個案位於元朗新田惇裕路落馬洲管制站附近的濕地保育區,1998年時有3公頃魚塘被填,18年間破壞增加至14宗,面積達22公頃,較佔地19公頃的維園還大,已變成乾地,更被倒入瀝青。
WWF環境保護主任(本地生物多樣性)劉兆強指,規劃署1998年時只向土地擁有人發警告信,無要求恢復原狀,開壞先例,目前更只有5宗個案被定罪,合共罰款35萬,較法例初犯最高罰款50萬元低,欠缺阻嚇力。

僅6%個案被罰款

此外,元朗新田米埔隴在1991年至2012年9月發生3宗填塘個案,規劃署1991至96年只發過4張違例通知書,延至2007年才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但按Google街景圖,今年6月當地路面仍覆蓋石塊、水泥,破壞仍未解決。
劉兆強表示,只有6%個案被罰款,平均金額66,392元。劉表示在后海灣填塘,因地點貼近黑臉琵鷺出沒位置,憂慮長遠會令候鳥數目減少;他促請政府加強執法,並建立全港鄉郊基線資料庫供市民查閱。
規劃署指理解環保團體對修改現行《城規條例》的訴求,並持開放態度,但現時並無具體計劃和時間表;因需時搜集資料,未能即日回應個別案件。
■記者廖梓霖

黑臉琵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