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一套《太陽的後裔》在港掀起一陣「韓風」,同時煲起一個「黃色的Viu」,電盈(008)旗下OTT平台,全港每七個人就有一個人用過。「幕後推手」電盈新媒體高級副總裁仇婉君(Helen)指,港人不用再「以自己的方式」煲劇,更揚言今後會投資拍韓劇。
記者:梁偉聰
電盈旗下Viu的下載量於成立首三個月只得60萬次,但在《太陽》播出後即升一倍至120萬次,即平均全港每七個人就有一個人用過。
Helen形容《太陽》帶來的成績令人鼓舞,令她意想不到,有不少人會於四小時上好字幕後立即收看。「好多人真係會喺凌晨兩點睇,特別係大結局」,就連劇中原聲音樂(OST)亦大受歡迎。
為本地化投放精力
Viu於1月時宣佈,與南韓四大廣播機構SBS、KBS、MBC及CJ E&M簽署合作協議,令Viu可以獨家率先播放該四大廣播機構95%的首播電視劇,及旗下的綜藝節目。問到與韓國人打交道的情況,Helen就指,對方重視文化推廣多於錢,「佢哋會同我講,你畀咗錢我,但將套劇放入雪櫃,我重唔開心」。
Helen指,Viu投放不少心力於「本地化」上,除四小時內上字幕外,更特設「煲劇小百科」,讓觀眾煲劇同時了解韓國文化,更易明白劇情內容。她舉例,在《太陽》中軍人時常講「團結」,「團結」大致是「收到」、「yes sir」的意思,韓國不同部隊會有不同叫法。Helen表示自己亦從中得益,更了解劇情內容。例如她開始時不知道原來韓文中蘋果發音與「對不起」相近,故多次見女主角叫人給她一個蘋果時都不明所以。
泰總理欣賞《太陽》
現時本港出現不少的OTT公司,Helen認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公司,而是「時間」以及「翻版」。始終一天時間有限,若節目內容不吸引,觀眾就會轉去做其他事,例如打機或上網。
以往,不少港人煲美、日、韓劇以至日本動漫的時候,都試過「以自己的方式」翻牆到內地網站或其他海外途徑收看。「我哋希望做好個平台,做好正版內容,等啲人自己走返嚟」。
Helen指,韓國文化不單風靡香港,更加擴至整個東南亞,星、馬、印、泰、越、菲等地都有不少人談論,就連泰國總理都表示欣賞《太陽》,鼓勵國民收看。而Viu的發展不限於香港,現時已進軍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針對不同市場更會配合不同字幕,例如星洲為英文加簡體中文,馬來西亞則為馬拉文。
Helen希望,當地知不知道Viu是香港公司並不重要,重要是當地人也覺得Viu是一個本土化的煲劇平台。
【市民意見】
睇過《太陽》
董小姐:
「用App睇過幾集《太陽》,但唔係晚晚追,打算出晒先一次過睇。其他節目就無睇。」
《矛盾》好笑
汪小姐:
「除咗睇劇集,都有喺App睇Viu自家製嘅節目,例如《跟住矛盾去旅行》,都幾好笑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