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錘定音:點解要在《明報》開天窗? - 李慧玲

壹錘定音:
點解要在《明報》開天窗? - 李慧玲

上周四黃昏在D100主持直播節目期間,突然收到另一《明報》專欄作者WhatsApp,問我是否願意一起為安裕被炒做點事情,我馬上回覆:「當然!」如此來來往往傳短訊,最終在周五和多位作者商定,自星期日開始,連續三天在《明報》專欄開天窗,抗議《明報》管理層以削減資源為藉口,粗暴解僱筆名安裕的執行總編輯姜國元。
過程中,也有些專欄作家猶豫,開天窗是否最好的抗議方法。他們不滿《明報》炒安裕是一樣的,但就希望利用專欄,更好地向《明報》讀者和公眾解說《明報》錯在甚麼地方、篤破《明報》所謂削減資源的謊言。任何經過獨立思考的意見都值得尊重,香港本來最可貴之處,正是我們的多元。
不過,當昨天三位專欄作者的天窗出來了,引起公眾對事件的關注,不能否認,比專欄作者各自撰文為大。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團結是力量」。
《明報》工會昨天揭露了總編輯鍾天祥曾經想「封窗」,但最終在內部有人力爭下,決定在附加編者按語後容許天窗出街。如果沒有內部力爭讓天窗出街,《明報》招牌恐怕更加蒙羞,在報業歷史上有更大的污點。
可能有人覺得一件污兩件穢,但事實卻不然,記憶所及,全世界都沒有一張報紙試過封了專欄作者的天窗,起碼公開資料是這樣。如果鍾天祥堅持「封窗」,只會令《明報》和老闆張曉卿在報業歷史上更加不堪。所有人和物最終都會過去,但歷史定位千秋萬世,無論你取悅阿爺賺得多少人民幣,最終都得不償失。
有新聞界前輩常常慨嘆,報紙是老闆的,我們最終都無可奈何。是嗎?真的是這樣?從股份分佈角度,報紙是老闆的,但不要忘記,新聞自由是屬於香港人的。如果沒有公眾的支持,這份報紙即使靠權貴的支撐繼續盈利,根本不配稱為傳媒機構,只是喉舌。講得粗俗一點,如果老闆只想用這份報紙為權貴抹去做過的衰醜錯事,為權貴擦鞋,報紙不再是報紙,而是淪為廁紙。從今以後,讓我們分清楚兩個概念,報紙屬於新聞自由、屬於公眾,廁紙才是老闆的。
姜國元正好示範了,他服務的不是老闆,而是新聞自由。否則你以為他為甚麼會被炒?
請公眾支持所有盡力為新聞自由打拼的新聞工作者。

李慧玲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