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皇90歲壽辰,雖然香港已非殖民地,亦不屬於英聯邦一員,但大不列顛舉國歡騰的氣氛,仍感染到地球另一邊的香港。九七前的香港,會在女皇壽辰時放假,政府寄出的公函會印上「ON HER MAJESTY'S SERVICES」,電視收台會播出《天佑吾皇》,一切都來得低調而不失優雅。
英治時期的香港,無人強迫香港人日日開口閉口「愛國」;女皇訪港,無九丈遠的核心保安區。說英國的壞話呢?不會有人越洋協助閣下「以自己方式」去英國接受秘密審訊,倒是有洋人潛逃英國,最後被引渡回港受審,服刑兩年。那個人叫葛柏,自此以後,香港就多了廉政公署。
為女皇打工的人,沒有「打狗都要睇主人」,律政司唐明治違反交通條例收「牛肉乾」,跟普通人一樣要乖乖交罰款。如此種種,good old days花二千字都寫不完。與之相比,香港人「當家作主」十九年來破壞的,恐怕花上幾萬字都解釋不完。
英國人之優越,大可以看看2010年、英國國會宣佈增加大學學費後的一幕。當年大批學生上街示威,四出打砸搶燒,查理斯王子的座駕不慎駛入示威區,頓成攻擊目標。有記者拍攝到這一幕,坐在王子身邊的卡米拉似乎受驚了,王子則鎮定得很,甚至車窗被打碎,仍不忘向車外的群眾揮手微笑豎拇指。對於在倫敦大轟炸下依然正常生活的這個民族,打砸搶燒可謂不值一提,毋須大肆報道,王子亦不會手執車窗碎片放入口袋,故作受驚。
反觀我們的偉大祖國,二戰時期喊的是甚麼口號?「一分抗日,二分敷衍,七分發展,十分宣傳。」而喊「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蔣介石,國共內戰後就被打成「蔣匪」,地位與「日寇」相若。一個「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民族,和一個在倫敦大轟炸下反敗為勝、真正戰勝法西斯的傳奇民族,誰都知道哪個好。
偉大祖國的內鬥本質,助長了他們多疑的個性,每日都質疑外國勢力搞風搞雨,要把香港建立成「反中亂港橋頭堡」。即使香港人想緬懷一下過去的好日子,收集女皇頭硬幣和郵票,在他們眼中都是洋奴走狗、是港英餘孽。然而,他們越是多疑,香港人就越是懷念;《心繫家國》播得越多,就越想重溫《天佑吾皇》的收台片段;「愛國」聽得多一定會煩厭,「Her Majesty」則成為潮流。
一個不會反思的民族,當權者自不會明白這個奇怪現象,或者認為多投放幾個億、多辦一些國情班就能夠解決問題。殊不知,你可以否定中英聯合聲明,卻永遠無可能否定香港歷史,特別是在女皇榮耀庇護下急速發展起來的香港歷史。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