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你同行:大腸癌篩查有感 - 張淑儀

乳你同行:大腸癌篩查有感 - 張淑儀

政府鑑於大腸癌已成為香港人患癌數目最多的癌症,公佈推動大腸癌篩查計劃,邀請61至70歲的人士參加,首先是驗大便隱血,如屬陽性就轉介進行大腸鏡檢查。
還記得80年代接受外科手術訓練時,所見的大腸癌多是有症狀,例如大便出鮮血、腸塞、肚脹、或貧血,視乎腫瘤在大腸的位置。當時超過一半大腸癌患者都會死亡。我當實習醫生時,就照顧一個40歲不到的大腸癌患者,由急症入院,到完成癌症切除手術,不足一年就復發,然後死亡。他的姐姐哭成淚人,訴說他的往事,我也忍不住流下同情淚,感受深刻。
現今大腸癌治療與以往不同,除手術外,還會配合電療、化療及標靶藥,只可惜痊癒率只有六成左右。要提高存活率,必定要朝「及早發現」的方向努力。癌症普查,便是在沒有症狀的人士,進行適當的檢查,去找出潛在的癌症。喜見現今醫療決策者,肯在普查癌症上下工夫。希望在未來的統計數字,可見到大腸癌的存活率有所提升。
回想80年代初,我在香港大學受訓,所見乳癌都是一大塊腫瘤,第三、四期腫瘤,佔三至四成。除了全乳切除,別無他法。及至90年代初,我參考西方國家乳癌普查的成效,在香港引進第一部低電量乳房X光造影機,在廣華醫院成立婦女健康中心,進行乳癌及子宮頸癌普查。雖然是女士自發報名參加,不是政府推動的篩檢,也足以改變乳癌期數,晚期癌症,由以往佔三硂四成,減少到現今一至二成。存活率亦提升到八至九成,令乳癌患者抱有希望,乳癌不是絕症。只可惜民間推動,人力、財力都有限,我們今天所見的乳癌,都是第二期最多,而有推行全民乳癌普查的國家,則以第一期最多,證明我們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政府的「癌症專家報告」,早於2010年已提出乳癌普查,可以選擇在高危人士的群組進行,預計有12萬人適合參加。但至今仍不見任何實際措施去推行。反觀大腸癌,預計有30萬人適合,政府斥資4.2億元做普查。相比之下,乳癌作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發病率比大腸癌還要高,在政府眼中,還是得不到重視,這算是男女平等嗎?
女士們要認識自己的癌症風險,選擇適合自己的癌症普查方案,才能掌控自己的健康和命運。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