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難民和鄉音 - 曾志豪

假難民和鄉音 - 曾志豪

武俠小說的高手最高境界,飛花摘葉,皆可傷人。今天香港社會似乎也進入了這種「處處是武器」的地步。
西環有賣缽仔糕的婆婆被偷去銀包,網民震怒,全城緝兇,理所當然。然而有報章居然可以這樣行文「有人更猜測『賊仔』是『假難民』或內地人」。理由是「因婆婆在西環『擺檔』多年,甚受街坊歡迎,故可能不熟知該區情況的人才會作出如此無血性的行為。」
因為婆婆受「區內人」歡迎,所以下手的賊便是「內地人」或「假難民」?為何不能是一個「區外」、不熟悉區內情況的「本地人」呢?為何可以由「區外人」直接跳到「假難民」和「內地人」?「假難民」已經變成最大的社會銀行戶口,發生甚麼事都可以「入佢數」。
元朗拐子婆事件,嚇死寶寶,嚇死港爸港媽,也嚇死一眾鄉音人。因為傳媒都如此行文「鄉音婦拐子婆當街搶B」,重點是「鄉音婦」,然後下一步當然便變成網民議論「支那婆搶B」。但最冤枉的是,「鄉音婦」不等於「支那婆」。舉近日大熱的廣東話守護神教授Ben Sir歐陽偉豪為《香港01》影評為例,片中Ben Sir幫襯本地食店「譚仔三哥」,並指最掛住就是落單姐姐的「口音」:「懶肉勿演麻辣生小,忍唔忍野?」
Ben Sir指,英文有美國口音,有非洲口音,廣東話當然也可以有「譚仔三哥口音」,最緊要是「墨魚丸不是墨魚丸子」。
可見,「譚仔」姐姐有鄉音,但一樣是香港人。
可惜,輿論太習慣「以音取人」,動輒便說「操大陸口音的匪徒」。
「假難民」和「鄉音」,都成為「皆可傷人」的排外武器。我們要守護財產,更應守護冷靜和理性。凍鏈茶少田唔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