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到票去看《十年》,唯利是圖的香港,明明可賺錢的電影,也沒有戲院可騰出空間謀利,實在耐人尋味。自該片得獎後,批評《十年》的言論不絕於耳,本來藝術評論門派硂方法眾多,從政治角度,包括站在某政治勢力一邊批評對手亦無不妥,但突然間要作評論以示忠誠,又苦無方法硂認知以至基本知識,大佬大姐便匆匆開口批評,露出種種無知小學雞面相。
本來無論如何膚淺幼稚,每個人都有權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公眾人物在大眾媒體批評人家嘔心瀝血的創作,必須承擔評論人應有的責任。而這種幼稚說話對香港成為文化都會絕無好處,也浪費種種旅遊推展的努力。筆者未看過《十年》,不打算評論該片,倒想從評論的標準和邏輯,評論最近那些批評該片的荒誕言論。
洪祖星說,《十年》只有50萬元製作費,因此不會是好電影。此論如說畫在紙上的不是藝術,只有畫在畫布上兼有金色雕花畫框的才是藝術。如果花很多錢就可得獎,張藝謀金光燦爛兼低胸的昂貴電影,早應取得中國朝思暮想的奧斯卡獎,不讓台灣李安專美,反而他早年開支較小的製作,能贏取國際的稱譽。花錢少因此不是藝術的說話,竟來自電影協會前主席,真尷尬。
這思維與林建岳謂雲吞麵舖不可能是最佳食肆同出一轍,相信不少有錢但同時又有品味的人也認同,不是在米芝蓮高級餐廳才有好東西吃。
梁美芬謂《十年》批評不夠「將來」,更是小學雞的經典,像是說只有《回到未來》那類賣弄科技小玩意如roller、機械人,才是界定未來的必然要素,不知是否習慣了在細小範圍思考,還是找不到批評地方惟有胡亂說話,那怕是貽笑大方。
至於在沒看過電影卻批評《十年》的馬逢國,既然自己也承認對該電影只略知一二,便公開批評人家搞分離主義,何必那麼逼切表態,看過後才批評,就算是作假也作得像樣。至於說美國電影不可批評總統的說話,相信是講給沒看過美國電影的人聽的。
藝術與政治不可分
種種小學雞式幼稚批評,其實都是為了政治表態,卻偏要罵人家把藝術政治化。認為藝術不應談政治的人,是完全不懂藝術。如果有政治便沒藝術價值,名畫如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畢加索的《疆力克》等巨作,統統都應放進垃圾桶。大學電影欣賞課程,俄國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的經典之作《波坦金戰艦》,是必看電影,而這電影是徹頭徹尾的政治電影。這裏得提醒愛國人士,左翼傳統由馬克思到列寧到毛澤東以至其後中國領導人,從來都認為藝術與政治緊密相扣,而藝術工作者有責任為政治服務。但是這也不局限於左翼傳統,西方藝術由早期的前衞藝術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及其後,透過藝術作政治訴求或有其他政治原因,從沒終止過,為何回歸後有此潔癖?
其實反對《十年》的人,不是反對藝術談政治,而只是反對談論她 / 他認為不正確的政治,又何必虛偽?
至於批評《十年》的製作技術和藝術水平不足,必須作較清晰交代,否則作這類含糊批評便是不負責任,因為即使是粗糙的技巧,都有適合使用的場合。藝術製作技巧,視乎作品需要甚麼表示方法,色彩斑斕醉人的色彩未必配合深沉悲鬱的氣氛,精雕細琢或許未能配合粗糙自然的故事。德國表現主義的木刻,借用粗糙的木刻風格,以表達那原始直接的感覺。魯迅鼓勵這類木刻,不單因為它製作簡易,更因為它黑白鮮明,情緒激烈,很適合「為社會而藝術」的創作。
為何一套廉價製作的粗糙電影,未得獎前已經深受歡迎,不去研究反而急於作小學雞式批評,思維實太淺窄。與其辛苦找批評藉口,財雄勢厚大佬大姐,不如盡快投資製作愛國版《十年》,注入較《十年》多百倍千倍資金,而且,影片中人人有錢有屋硂開心快活不問世事、全民愛國,更有大波大籮王晶式比堅尼美女走來走去,片中港人極盡歡愉……如果票房遠比《十年》暢旺,便是最有實力的批評,如果能成功改變現有的評審制度,隨時還可取得最佳電影大獎呢!
何慶基
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