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光 - 陳寶珣

知識的光 - 陳寶珣

看着知識和理性的光僅剩一息尚存的香港,明報狠炒執總的這一天,用日暗星暈來形容都不為過。
姜國元先生是業內公認難得的人材,可以說得上是明報知識大報這個招牌面上,那一道剝剩的金漆,以等同莫須有的理由來把他砍掉,尤如向本來只剩得半條人命的明報再砍一刀,向剩得半條人命的香港新聞自由再砍一刀。
新聞傳媒是公器,明報更是香港幾十年才難得栽成的一份公共文化財產,如今只由得那幾個銅臭毒夫、明報的經營者,來篡奪了知識大報的名位,用盡醜陋兒戲的手段來蹂躪、泯滅良知的光,手段之猖狂無異於向香港核心價值宣戰,大家竟半分奈何不得!?
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疊跌新低,等於說港人手上剩下丁點的自由,早已岌岌可危,與其坐以待斃,大家真要把它當作存亡生死般大事來認真想想,的而且確,是到了不能再蹺起雙腳,不得不奮起自救的地步了。
傘運後經公眾集資的傳真社即將正式登場,這是香港的首例,它向港人籌了近五百萬,走的是深入調查新聞通訊社這條路,畢竟與明報實體日報的定位不能相較。可沿此香港是否能夠再行再遠,藉此突破點殺出一條血路,大家如久旱等金露,都引長了頸。無疑公眾委製、公眾/街坊集資辦報這條路,現在看來,已不是天方夜譚,香港是被迫不得不行,不得不大步大步行,且這在外國不是沒有成功例子。
南韓早在八十年代,民主運動風高浪急,於是有了以全民捐金,公眾集資的方式創辦了「韓民族日報」(The Hankyoreh),幾萬個平民股東搞起一份南韓人的報紙,經營至今都保住了編輯自主獨立的招牌。
十萬火急的香港,路線圖是否可以這樣?待傳真社出台後,以半年時間讓公眾檢定其表現,並參考Hankyoreh的營運方式,看看是否以此為基礎擴充,或以新聞業內具公信力的資深從業員如姜國元先生者另行組班,分成監察和籌組運作的隊伍,先成立籌辦基金向公眾推廣路演,特別針對文教及專業界別,然後再正式集資,每股五千或一萬,一萬人即有一億,搞一張真正屬於香港人的知識分子報章,一旦成事,香港知識界和專業界別應集體轉而為新報章供稿,與披着知識大報偽裝的明報正式分道揚鑣。
循此路而行,香港的文明知識之光,續燃有望,亦不用下下仰那一班披着人皮的毒物的鼻息,任得他們隨意玩忽把持。
試想想連亞視之前都有人提出過一人一萬去救,南韓的Hankyoreh更加有近七萬的市民合資,更已是四分一世紀有多之前的事,聚香港人之力,包括財力與才力,一人一萬幾千挽救香港的新聞自由,也等如挽救自己的自由,不是更迫切更必要為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