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紅燒味濃 清燉回甘 台妹試港版台式牛肉麵

【飲食籽】紅燒味濃 清燉回甘 台妹試港版台式牛肉麵

【飲食籽:識飲惜食】
若說牛肉麵之於台灣人,拍得上雲吞麵在香港人心目中的位置,應該沒人不服了吧。台灣牛肉麵向來備受推崇,只因他們精益求精,既舉辦「臺北國際牛肉麵節」,挑選城中最好的麵店;新北市市長柯文哲又會在fb上載自己吃牛肉麵的「野生照」,更推出資助支持麵家取得食安認證,只為保護珍貴的國民美食。原來香港亦有不少具質素的台式牛肉麵,一於找台妹陳仕盈(Susan Chen)試勻在地好滋味!

台灣牛肉麵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有一事必須說明,就是台灣人本來不吃牛的!有說台灣先民到小島開墾時,只進口了七頭牛作耕作之用,為保護這重要資產,政府當時下令禁止宰牛,加上人們對牛隻心存珍視與感激,因此早年一直保持不吃牛的習慣,後來隨不同統治者的影響,才逐漸解禁。

紅燒牛肉麵 $68
除了香料及豐富的湯料外,台灣買入的醬油、米酒,還有三種不同風味的豆瓣醬,馬上為湯底帶來豐富的層次與當地風味。湯頭呈深啡色,質感濃厚,掛湯出色。

歷史學家:或源自成都小吃

至於牛肉麵在台灣出現的因由,有說來自蘭州牛肉拉麵,亦有說是眷村媽媽用豆瓣醬開始煮起,而較普遍的說法則是二戰後由移居寶島的大陸人傳入。已故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家逯耀東教授曾指出:「川味紅燒牛肉麵,有可能是從成都小吃『小碗紅湯牛肉』轉變過來。」由於國共內戰,成都空軍官校遷往台灣岡山,並帶來了這款小吃,再由退役老兵傳到台灣各地。當中台北尤其流行,無論戲院旁、公園檔攤,以至小商場內均見其蹤影,一直屬廉價平民食物。近年專門店一間間出現,當中不乏走高級路線或來自酒店餐廳,美國Lawry's扒房今月甚至在台灣店推出「頂級原湯牛肉麵」,每日午市限賣十份,咪話唔誇張。
台灣牛肉麵主要分紅燒及清燉兩派,以湯頭材料作主要區分。紅燒湯色深濃,味道包含各種辛香料及醬油味,醇厚而柔和;清燉則清澈不膩,喝後舌尖感受自然回甘,各有擁戴者。開設於灣仔舊樓中的台灣料理「1963木十豆寸」,小店充滿六、七十年代台灣風情,主打家鄉味家常菜,並入口少見的台灣山菜。雖然非牛肉麵專賣店,但能找齊兩種牛肉麵,且盡力呈現傳統風味。餐廳大廚來自台灣廚師世家,了解台灣人口味,「其實台灣南部和北部的口味亦有點不同,南部比較甜,北部則較濃重,而且惹味一點,我們嘗試把兩者的優點結合,既具辛香味,亦提升一點甜度。」
在餐廳品嚐到的紅燒牛肉麵,用上花椒、八角、五香粉等香料,加上牛肋條、番茄及冰糖,還有台灣買入的醬油和米酒,以先煮、再蒸、後燜的方法熬煮七個多小時,當中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豆瓣醬是很重要的食材,我們用上三種不同風味的豆瓣醬作調配,先爆炒再下香料熬煮,這樣湯頭才更有層次。」大廚如是說。難怪湯底香味豐富帶香料辛辣,但醇香不嗆喉,充滿台灣風味。而清燉湯頭則用上蘿蔔、番茄等蔬菜,加入牛肉、牛骨、牛尾、排骨、雞腳及扁魚等燉煮七、八小時,並加入了紅棗、淮山等,雖然稍微改變了風味,但加添了養生效果。

試食專員 Susan Chen
生於高雄,長於台北,試過家鄉清醇風味,也愛北部濃厚滋味,來港十多年,遍尋不獲正宗台灣味道。

既有牛筋亦有牛肉,煮得入味而且相當軟腍,但咬口稍嫌不足。

麵條粗而寬,屬本地製作,能掛起足夠濃湯,口感亦煙韌。

腍滑牛肋條 麵條夠Q彈

湯頭之後,牛肉是另一主角。傳統台灣人會選味濃而有嚼勁的當地黃牛肉,由於需要長時間燉煮,首選多是牛肋條或半筋半肉的位置,肥瘦度適中,部份麵家亦會選牛腱或牛腩,呈現不同的自家風格。1963木十豆寸選用澳洲的牛肋條,口感上雖然比黃牛軟腍,但牛脂油花則較豐富,「經燉煮後仍能保持油潤,吃起來更順口,不會乾乾的。」
麵條雖然沉於碗底,但也不容忽視,而且變化萬千,各處麵家對麵條都有不同取向,從陽春麵、手𢘛麵、刀切麵到刀削麵都有支持者,但多選扁身具彈性、煙韌富麵香的,煮至剛熟浸於熱湯,好讓它慢慢吸收湯汁,入口更滋味。而這間餐廳所用的麵條是港產寬麵條,的確能掛起湯汁、入口煙韌,但稍嫌粗身,未如手工麵般細滑。

養生清燉牛肉麵 $65
用料足,燉煮七、八小時,味道香濃,更加入紅棗、准山及杞子等,帶來養生功效。惟牛肉油脂豐富,令本應清甜的湯汁稍顯油膩。

紅棗、淮山及杞子等為湯帶來甜味及藥材香,雖然未必正宗,但有其用心。

試食專員 Susan Chen

「紅燒湯底頗似在台北吃到的,味道很濃,清燉則加入了紅棗等,比較養生,但在台灣平常吃的會較醇,而且這裏的牛肉偏肥,令湯帶點油膩。牛肉帶牛筋部份比較腍,但台灣人多愛較煙韌的。麵質則頗煙韌,但感覺上不是手打,而且較粗。」

台式三杯雞 $88
使用台灣購入的醬油、米酒及壺底油製作,鹹香滋味,加上雞肉煮得細嫩滑身,不俗。

枸杞龍鬚菜 $80
餐廳會從台灣入口當地山菜,香港十分少見,例如這款龍鬚菜,正巧是當造期,入口脆而嫩,而且含豐富鐵質。

店主花上許多心思,從台灣各地搜羅不同舊家具及古物,把餐廳佈置得充滿六、七十年代的老台灣風味。

1963木十豆寸
灣仔道110號2樓

$200一碗的清宮御品

如果考究起用料與功夫,台灣牛肉麵的價錢其實大有飆升的空間,好像台北的「牛爸爸牛肉麵」,一碗麵賣台幣500元、5,000元到10,000元都有,而且不乏捧場客。兩年前北角亦出現了一間索價222港元一碗的「養珍品牛肉麵」,雖非「牛爸爸」般戲劇性高價,但已教香港人驚訝,尤其麵家以小巧低調的裝潢隱身於小街之中。
價錢雖高,但食家唯靈曾於專欄高度讚許其湯底「香與味都特別濃郁醇美」,原來這湯底做法源自清朝,台灣店主林先生的爸爸認識了一位養心殿「承應膳差人」(類似皇家廚師)的後人,輾轉取得牛肉麵食譜,林先生再花四年時間鑽研,以雞、牛骨、筒骨先慢火熬煮八小時,再加入甘肅黨參、大紅棗、杞子、白芷、桂皮等26種香料與上等牛肉,在燜鍋中多熬 兩小時而成,沒有添加味精和鹽,一鍋只煮六碗,層次豐富而鮮甜,加上入味帶嚼勁的牛腱,教人回味,惟獨手工麵相當軟腍,必須盡快食用,相機不宜「品嚐」太久。當然索價過二百,份量亦不輕,所以餐廳後來推出111港元的小碗份量,配上其他價錢相宜的小菜,值得一試。

養珍品牛肉麵 
大碗 $222、 小碗 $111
價錢雖高,但用料十足,大碗份量亦足夠二人分享,難怪唯靈亦在專欄中大讚。

湯色看似清淡,但每一口都充滿豐富牛肉鮮甜及淡淡藥材香,非常討好。

選用牛腱,味道濃郁,燜得軟腍仍帶嚼勁。

麵條偏幼身,有點像手工拉麵,入口軟滑,但容易變得過腍,宜盡快品嚐。

試食專員 Susan Chen

「湯頭很好,入口清甜,感覺上沒甚麼味精。麵質比較軟腍,屬手工麵也可以接受。用上牛腱,入口相當煙韌,質感與在台灣吃的不太相像,蠻特別。」

膠質豬手 $38
軟骨燜至軟腍,膠質非常豐富,皮肉入口即化,感覺不肥膩,但味道偏淡。

半開放式小廚房,就是每天不停熬煮濃湯的地方。

養珍品牛肉麵
北角和富道118號

記者:黃穎妮
攝影:伍慶泉、林栢鈞
編輯:陳國棟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