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凍蝦,可想過全都是奴隸的血汗?有美國新聞界奧斯卡之稱的普立茲獎(The Pulitzer Prize),今年來到第100屆,最高榮耀公共服務獎由美聯社揭發印尼漁業「血汗工廠」的報道奪得,其他得獎者還包括成立僅17個月的網媒,見證着近年媒體的變遷。
普立茲獎委員會前天公佈得獎名單時,形容「過去是新聞業茁壯的一年……真的很好的佳作都是在傳媒面對挑戰下完成的」。
報道令2,000漁奴獲自由
美聯社四名女記者花逾一年時間採訪,揭發來自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的貧苦漁奴,在印尼一個島上的村落,如何餓着肚皮每天幹活廿多小時,一旦反抗就被毒打關在籠內,而用漁奴的血汗生產的海洋食品,最終在沃爾瑪、紅龍蝦餐廳等美國連鎖企業出售。四名記者先向多國政府通報再作報道,最終促成2,000多名「漁奴」重獲自由。報道為美聯社贏得歷來第52個普立茲獎項,但論到公共服務獎,今次還屬第一趟。
得獎記者、緬甸裔的圖山(Esther Htusan)表示:「很高興有同鄉獲救,返回家園。」但她的上司麥克道爾(Robin MsDowell)表示:「感覺有一點傷感,因為有不少人獲救回家後,又再度被販賣當漁奴。」
除了「漁奴」,得獎作品還關注其他受壓迫的小眾。《紐約時報》及路透社以相片記錄難民在歐洲如何爭取庇護,瓜分突發新聞圖片獎。路透社攝影師貝赫拉基斯(Yannis Behrakis)感謝獎項給予專業肯定,「我們希望這班不幸的人聲音能被聽見……我們展現發生的事引發各界關心,證明人性猶在」。
另一篇探討阿富汗婦女如何被不公義對待的報道,令《紐時》在已有的117個普立茲獎之上,再添兩項。主理報道的巴黎分社社長魯賓(Alissa Rubin)獲獎後說:「我經常好奇被忽視的人們究竟在想甚麼,他們如何看世界。」
跟《紐時》一樣,《坦帕灣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與雜誌《紐約客》都獲頒兩個獎項,其中《紐約客》除了批評文章獎,還憑着關於卡斯卡迪亞斷層斷裂的分析,奪得專題報道獎,是普立茲獎前年及去年開始分階段開放五個新聞獎讓雜誌競逐以來,首次有雜誌出現得獎名單上。
網媒獲獎不遜歷史性大報
今屆普立茲獎亮點不限於此。成立僅17個月的非牟利網媒「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roject),跟另一新聞網ProPublica聯手揭露執法者在處理強姦案時長期失職,未能設身處地理解受害人的創傷,因而令一名18歲受害女子反被撿控,贏得解釋性報道獎,凸顯網媒出品不遜於歷史性大報。
而《華盛頓郵報》利用大量數據與圖表,清晰呈現去年全美警員執法期間共殺了990人,當中手無寸鐵的黑人被警殺害的機率,較不持武器的白人高出7倍,報道手法耳目一新,摘下國內新聞報道獎。
美國《紐約時報》/美聯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