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就講】傳媒think big唔怕闖 唔識轉型就收檔

【有理就講】
傳媒think big唔怕闖 唔識轉型就收檔

被稱為「紙媒」的印刷媒體,面對電子網絡媒體的興起,已成夕陽行業。然而,全球經濟下滑,再加上無形的政治干預,整個傳媒業亦勢所難免陷入寒冬期。本周「有理就講」特別以「傳媒風雲:遇上了寒冬,怎麼辦?」為議題,邀請了香港記者協會前主席、國際記者聯會亞太區分會中國項目經理胡麗雲撰文,分享她的看法。讀者如對此議題有興趣,可將文章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以下是胡麗雲的文章:

在寒冬中反省

2016年至今,半年不夠,就傳來多間傳媒停刊及熄機,即使財雄勢大的傳媒亦難保旗下刊物停刊、重整或減人工。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士聽後或心想「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又或吐句「唉!無計,大勢所趨,全球經濟都在下滑」;從事傳媒業的同行就湧現一股愁雲慘霧,彼此心領神會預算了「自己可能是下一個」。「傳媒寒冬」的形容詞就不脛而走。事實上,紙媒哀鴻遍野早已出現,英、美早有傳媒倒閉,兩岸亦都一樣,擁有不足800萬人口的香港又豈能獨善其身?不過,我絕不是合理化香港傳媒應該「倒閉」,只不過是,我們要問香港傳統傳媒有無做足功課,迎着這場衝擊?
傳統傳媒倒閉原因眾多兼複雜,順手拈來的就是經濟下滑、讀者吸收資訊的電子化、甚至是政治的干預,這些都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今個月G20國集團召開會議時稱,全球經濟前景持續面臨較多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各行各業老闆聽後自然會保住荷包;政治干預就更是明顯,香港記者協會與數名學者近數年間,持續調查新聞界自我審查的問題,不幸地每年得出的結果都發現有;至於讀者吸收資訊的電子化,由傳媒業以致經濟分析師早有撰文討論。結論是「電子化潮流勢如破竹」。

傳媒必須發挖新的營運模式

然而,有些較少提及的原因其實也值得我們討論。究竟傳媒的商業模式是否追得上潮流急變的勢頭?傳媒工作者有否履行應有的職務?在電子化撥讀年代中,讀者是否只求標題吸引、有圖就有「真相」、甚至是「一家之說」的文章?
美國紙媒早遭網絡衝擊,努力變更,望扭轉退勢;但是,廣告商在網媒中增加的投入,得益者不是傳統傳媒營運的網站或者獨立的網媒,而是社交平台如facebook及Google。故事說明,傳媒若不發挖新的營運模式,「厄運」難避。
近年間,新成立的網媒用眾籌營運,雖未見盈利,但仍能營運。傳統傳媒是否也可參考,改變單一收入的風險?美國的公營廣播機構PBS早因財困,接受了公眾和商業資助,確保公眾利益尤關的新聞仍可報道。一所公營機構姑且這樣做,何以一所商業營運的傳媒就「行人止步」?當然,要研究的議題眾多,且要謹慎,需相關專才鑽研。但是,「Think Big」正是這世代高舉的信念,傳媒與其揸頸就命或是坐以待斃,何不嘗試突圍?

花10元8塊買雜誌睇報紙支持本土傳媒

或有人說,這會觸碰紅線,既涉利潤又關政治「使命」。我從不質疑,但是,我想起早前祭祖時,與親戚的4歲兒講「分享」及「選擇」,他自然攬着水樽不肯分享,卻冷不妨吐出一句「點解我唔可以自己決定」?香港早已進入民智幼兒化的階段,若傳媒不與時並進,反映社會真象,不履行應有的職份,提供多元聲音,尋找真相,讀者自可辨識,熄機是指日可待的必然結果。
在這紛擾及緊縮的年代,讀者不妨每天及每周拿出10元8塊買一本雜誌及報章,以示支持本土的傳媒生存,從中你會發現紙媒的內容跟網絡版有分別之餘,從報道置放的版位及篇幅上看,你一定會更感受到新聞自由的真實情況。當然,讀者可對本土傳媒的處境置若罔聞,又或繼續慵懶地只接受「一家之說」,但是,請記住you are what you eat!
胡麗雲 (國際記者聯會亞太區分會中國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