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籽】Shoot陀 回顧Winning廿年路

【科技籽】Shoot陀 回顧Winning廿年路

【科技籽:玩物達人】
各國聯賽進入最後直路,比分依然爭持不下、充滿懸念,英超灰姑娘李斯特城蹣跚前行,西甲領頭羊巴塞隆拿接連告負,還有歐聯、歐霸及6月舉行的歐洲國家盃,極奇緊張刺激。相信不少球迷都愛打機預演賽果,甚至「覆桌」以消心頭之恨,而陪伴大家度過無數晚上的《Winning Eleven》(簡稱《Winning》)也踏入了20周年。歷經廿載,既有班霸殞落,亦有新貴冒起,這隻經典遊戲同樣有起有跌,適逢《Winning 2016》 即將推出歐國盃版本,打餐飽之餘亦是時候回顧二十年的青葱歲月。

陳偉豪(南華及港隊隊長):為港隊上陣逾60場,看到《Winning 2000》封面上的日本奧運代表隊立刻憶起舊事,指遊戲中的前鋒高原直泰像現實般身位超好,每次爭高波都會先用背脊推開對手,打機真的有根據。
馬狄文(電氣良品店主):由《Winning 4》開始玩,最記得當年常與朋友通宵打機被鄰居投訴。因為有很多人出讓足球game,卻甚少人購買二手game,於是用來收藏,讓他儲齊了PS版《Winning》。

 遊戲篇 98世界盃冒起

20年來,以《Winning》為名的遊戲約有過百款,最多人玩的家用機版本亦有近70隻,而遊戲店電氣良品的店主馬狄文(文哥)居然全數儲齊,並笑言千禧年前後,只有《Winning》才能說服PS1、PS2機迷購買正版,「當年個個場都賣盜版,係得《Winning》同《GT》兩款遊戲嘅正版係可以賣斷貨。」
文哥憶述,1998年法國世界盃期間推出的《Winning 3》首度掀起風潮,及後加入"Master League"模式的4代與改用PS2平台的第5代均極受歡迎,奠定經典足球遊戲地位。但在PS3時期,另一足球遊戲《FIFA》異軍突起,搶去不少客源。其實《FIFA》的歷史比《Winning》還要多兩年,只是早年較多人玩電腦版。他認為《FIFA》近年走紅的主因是連線玩法夠突破,例如11人online組隊的"Pro Club"模式,可玩性大增。若論畫面及遊戲性,《Winning》近年已有改進,兩者質素相近,「兩邊都係你抄我、我抄你,以前《Winning》嘅操作好,《FIFA》照抄過去;𠵱家《Winning》又似番《FIFA》咁玩真實感。」有競爭才有進步,兩大遊戲就如宿敵般季季惡鬥,據聞今夏推出的《Winning 2017》會有嶄新元素,雖然暫時不容劇透,但對香港玩家頗具吸引力。

《Winning》 1996年

很多人以為《Winning》前身是超任名作《International Superstar Soccer》,其實兩者班底截然不同。《Winning》專為PS推出,首作為1995年推出的《J League Jikkyou Winning Eleven》,1996年再推出國際版《World Soccer Winning Eleven》,所以今年是國際版《Winning》的20周年。

《Winning 4》 1999年

1998年打響名堂後,續作《Winning 4》成了大熟大勇之作,更首次加入自創球隊的Master League模式,可謂經典。

《Winning 5》  2001年

移師PS2平台,畫面大躍進,能辨認球員面孔,左圖為施丹及比堤,操作也較上一代細緻。封面的中村俊輔是一代日本名將。

《Winning 2016》 2015年

去年推出的《Winning 2016》,畫面、操作均十分出色,獲IGN及Gamespot等外國網站高度評價。本月21日推出的歐國盃版本更會加入盃賽模式,國家隊名單亦會同時更新,已買了《2016》的玩家可於網上免費下載。

《Winning Arcade Champion》 2002年

街機版本,2002年首代要以波棍操作,來到2006年第三代才可加插PS手掣。當年連線質素甚差,入一次錢最多只能打三場,而且新手經常被屈,但為了戰勝同儕、炫耀技術,吸引不少機迷喪煲。

用語篇 △傳波再Shoot陀

相伴廿載,《Winning》催生了無數段肝膽相照的友誼,也衍生了無數個外人睇唔明的有趣術語,例如落場踢波,隊友走到靚位總會大叫「L1+△」。按△掣傳出手術刀般的直傳,是《Winning》的招牌操作,可以傳至前方空位方便隊友入揳接應,發動時旁述會說"Su-Ru",即through(穿越)的意思。其實首集《Winning》的△掣是傳中,第3集才變了直線。以下再列舉數個例子,只求各位球迷看畢能會心微笑,霎時感動。

Shoot陀

是遊戲旁述經常說的詞語,即日文"シュート"(shoot)。《Winning》的射波招式每集都有改進,「L1+□」是笠射、「R2+□」是燙射,不過一般人最愛推順勁射,當年「戰神」巴迪斯圖達及「國王」阿祖安奴只要推過半場即可勁射破網。

Body Balance

除了速度,Body Balance(身體平衝)在遊戲中亦相當重要,數值高的球員能以背脊「得」住對手來護球,簡單來說就是身位,那些年的施丹正是表表者。

Master Leauge

於《Winning 4》引入的模式,可儲分買球員、建造夢幻球隊。每次開局都是以極弱的原創球員Minanda及Castalo等打江山,這些名字相信老玩家都會記得。

North London

《Winning》在獲得球隊授權方面甚弱,如今阿仙奴仍喚作North London、曼城是Man Blue。當年一game獨大當然不太介意,但當《FIFA》崛起後便完全被比下去。

抄save

因為沒有授權,遊戲有太多偽球隊、偽波衫,球員名字也是日文!幸好《Winning》素有極強大的edit功能,game書會教讀者更改球員名稱,PS1及PS2時期game舖更有「抄save」服務,讓玩家藉記憶卡直接載入真實數據。

Pro Evolution Soccer

過往,歐美版《Winning》的名字極其混亂,《PES 1》才等如《Winning 5》,到了《2008》才開始統一集數名稱,現在行貨版封面會同時印有兩個名字。

絕招篇 預判落腳鏟得靚

陳偉豪代表港隊征戰多年,1998年已開始玩《Winning》,他說那些年沒有球迷不愛打《Winning》,「身邊個個都打,甚至外出比賽都有隊友帶埋機上飛機。」司職後衞的他,打機也是硬橋硬馬,最愛以速度硬爆對手,「真實比賽經常面對速度型對手,遊戲中爆番人幾過癮。」因要兼顧家庭、工作,他說到了PS3時期便少了接觸,又認為足球遊戲近年過份追求像真,帶波容易甩腳,操作難以上手。記者亦認同遊戲性與真實性應取得平衡,這幾年打機逐漸變得受氣,對新手不太友善。過往《Winning》其實有很多易用、又不失真實的花式,簡簡單單便可施展,看看陳偉豪怎樣評價。

假射真cup

陳偉豪:「真實都好常用,不過失敗就好易甩波,後衛唔會用。打機另一用處就係,唔小心㩒到射波掣可以取消。」

飛鏟

陳偉豪:「遊戲同踢波防守一樣,落鏟係要預判路線,對方推離腳嗰下出腳就最靚。唔同嘅係打機拎牌冇壓力,所以成日亂鏟。」

施丹轉身

陳偉豪:「現代足球講傳波走位,C朗都好少插花,但要帶波過人呢啲假身係有用嘅,幾時傳幾時扭,就睇球員質素,打機踢波都一樣。」

記者:司徒港燊
攝影:劉永發
編輯:陳國棟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