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漁業苦工的報道,為四位美聯社記者得到本屆普立茲獎公共服務獎的榮譽,但調查報道過程極為艱辛,甚至有性命危險。
梅森(Margie Mason)、麥克道爾(Robin McDowell)、門多薩(Martha Mendoza)和圖山(Esther Htusan)在東南亞漁業強徵勞工的報道面世後,花了超過1年走訪四個國家搜集證據。
怕危及漁奴不敢即時報道
他們在印尼的阿魯群島班吉那(Benjina)尋找並追訪被囚者,又在當地港口採訪苦主。分別來自緬甸、柬埔寨、老撾及泰國的漁奴,將無良僱主行騙、拘禁以至虐打他們的經過和盤托出。記者更嘗試乘小艇出海,偷拍漁奴在拖網漁船上工作的情況,及後被保安發現、小艇險些被撞翻,險象環生。
記者又利用衞星技術,追蹤一艘從班吉那出發、運載血汗海鮮的貨船,得知它在泰國卸貨及運貨到當地急凍工場後,又透過訪問、監察及翻查船隻紀錄,發現該批海鮮的最終目的地原來是美國的大型超市。
儘管手執爆炸性獨家新聞,4名記者及美聯社的編輯卻為報道時機而掙扎。他們本可立即公開報道,但這可能危及2,000多名漁奴的安全;最終他們寧冒被行家搶去頭條的風險,先向各國政府提供資料,待漁夫和勞工的安全得到保障後才報道事件。報道亦促使印尼政府大舉搜捕無良僱主,並扣押價值數十萬美元的貨物。
梅森與圖山更與其中一名緬甸漁奴返回家鄉,目擊他與家人分隔22年重逢、喜極而泣的一刻。
麥克道爾指,「我們的初衷就是盡可能令議題獲得最多的關注,因此要將它與美國人的餐桌扯上關係」,因她們認為各國政府及人權組織向泰國施加的壓力,遠不及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嘗試作出改變的衝擊大。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