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多面睇:足底筋膜炎治療機制

中西醫多面睇:
足底筋膜炎治療機制

足底筋膜炎是韌帶附在骨頭上的交接位置出現問題,患處組織呈現微細撕裂、膠原蛋白分解及結疤等。醫學界尚未清楚此病的成因及其發炎機理。患者會感到腳跟及足跖(俗稱腳板底)疼痛,每次休息再起步時,第一步的痛楚會特別劇烈,約有九成患者可經6個月的保守治療改善病情,不論患者使用哪類治療,均大多可以於一年內康復。
西醫之言:
患者若有過重或肥胖應先以減重為主,藥物方面可選擇口服止痛藥,當中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物理治療則有助分析足步行及跑步機制,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足踝背伸受限、阿基里氏筋腱過短、拇趾外翻及橫足弓塌陷等問題。治療師會跟據分析結果作出適當治療,包括局部止痛,改善足底步行機制及訂做鞋墊等。
中醫之言:
中醫古文獻中並沒有足底筋膜炎一詞,但相似概念的疾病則有「筋傷」。中醫理論認為,有兩條經絡循行相關位置,足少陰腎經循行足底「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足厥陰肝經「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中醫分型論治足底筋膜炎包括腎陰虛、腎陽虛、寒濕困阻、濕熱下注,瘀血阻滯等證型。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拔罐、推拿、內服或外敷中藥及運動等。近年已有不少研究證明針灸能夠改善足底筋膜的黏連及局部缺血情況,以紓緩足底筋膜炎的病情。
雖然西方醫學着重微觀的解剖診斷,中醫則針對病者的證型及體質對局部狀況的影響,兩類醫學的理論確有不同,但兩者在治療上是有很多相互配合的地方,進一步提升療效。
撰文: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醫務主管、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薛詠珊
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兼任導師(臨床)、註冊物理治療師及註冊中醫師盧文健
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