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質子治療發展 落後日韓台星

港質子治療發展 落後日韓台星

【本報訊】本港最快4年後才有首個質子治療中心,除落後於北美地區外,更較亞洲地區的日、韓、台灣、新加坡等地發展緩慢。有腫瘤科醫生認為,本港覓地困難,加上成本極高,料質子治療難以普及,公立醫院購置儀器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建醫療中心覓地難 造價貴

目前全球質子治療中心,遍佈北美、歐洲,非洲也有一間;亞洲方面,日本、韓國,以至內地、台灣合共有近20間,新加坡亦預料在2018年成立中心,較養和醫院的2020年為快。質子治療研究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成功在人體應用,並陸續在英國、法國等地醫療機構開設質子治療服務;直至2001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的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成立美國首座專門質子治療的醫療中心,此後各地爭相仿效。內地上海、山東也各有質子治療中心;台灣首間中心則在去年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成立,每次放射治療需20,830元台幣(約5,000港元),以一套療程15次治療計算,索價近75,000港元。新加坡亦正興建當地首間質子療法中心,料明年竣工,後年啟用。
內科腫瘤專科醫生邵祖德表示,要在本港覓地建造醫療中心甚為困難。他又指建造成本動輒十數億,也不認為公立醫院會花重金興建。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