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文件」外洩,香港成為焦點,因為Mossack Fonseca律師行最多活躍客戶來自香港,香港也有最多協助離岸公司成立的中介機構,文件還披露現任和過去中國領導人的親屬,運用香港居民身份或者住址開設公司和買賣交易。
這側面道出香港的金融優勢:資金流通、資訊流通、法制穩健、稅制簡單、稅率較低、開立公司手續簡易快速。這個優勢衍生了不少金融、會計、法律業務職位。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也從香港金融優勢中得到龐大益處,例如大量海外企業、資金透過香港進入大陸市場,又或者協助大陸企業和資金經香港走出去。香港甚至是大陸權貴的資產集散地。這種特殊的金融優勢,是上海、深圳等大陸城巿所無法代替,客觀上也是制約北京不敢過度壓迫兩制的重要因素,是港陸博弈的關鍵籌碼。
當然,金融中心帶來的社會成本不容忽視。有一派左翼論者稱,香港的稅制和公司資料保密,提供誘因給本地和他國財團富豪規避稅項,累積財富,另一方面減少本地和來源國的應得稅收,政府結果要另立新稅支付公共開支,受害的是難以規避稅項的中下階層。此外,只看港中博弈,是忽視跨境資本和利益角力。即使設置離岸公司和協助轉移資金不違法,也不道德。
稅制不公令社會不穩
筆者同意香港要打擊洗黑錢,而且稅制應該合乎公義,能者多付,以支付公共服務和建設,促進財富再分配。稅制不公,打擊民主制度和社會團結。上周五公民實踐培育基金舉辦研討會,其中一位嘉賓是惠理集團謝清海,他亦直言貧富懸殊導致本港社會不穩。
然而,政治從來不是非黑即白。放在香港,發揮金融優勢和稅制正義,儘管有矛盾,但政府可以居中調和。過去幾年政府財政收入豐厚,民間和各派別政團也同意增加公共支出,並且把一次性紓困措施成為經常性開支。縮小大型工程規模,又可以減少非經常性開支。只要輕微調高利得稅和薪俸稅(或增加累進效果),政府就可增收以十億計。問題是管治權力被官商聯盟把持,拒絕回應民間訴求。因此,關鍵是如何務實地平衡金融優勢與稅制正義。
香港不應放棄金融中心角色,因為金融中心需要各項有形無形建設,如健全法制、資訊資金自由流動,是香港與北京角力的籌碼,也是保障港人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基石──當然,香港人時刻也應思考,尋找其他既帶動經濟,創造職位,又可以加強優勢地位的產業,減少金融地產壟斷,爭取中產和基層支持。一旦放棄金融中心角色,香港的獨特性和籌碼就會消失。
同時,香港亦可盡更多國際責任,防止洗黑錢和增加財務資料透明度。金融管理局已發出有關逃稅活動的反洗錢管控措施指引,並會審查銀行的打擊洗錢和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管控措施。香港也與不少國家簽訂雙邊稅務協議,交換財務資料以打擊避稅。我們要監察這些協議和指引,有否切實執行,改善稅制正義。
革新保港,我們需要發揮金融優勢,卻不等於要漠視稅制正義。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易汶健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