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社會實驗室》進行了一輪「emoji能力基準試」測驗,看看市民對emoji的認識,不少市民都指出,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emoji,但卻出現同一符號、不同解讀的情況,究竟已相當普及的emoji,可否成為一種新語言呢?
記者:朱晉傑 賴今銘
攝影︰彭志行 梁清偉 導演、剪接:梁清偉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應用語言學的周志仁博士認為, emoji是非文字訊息,著重於表情、語氣、眼神,與身體語言近似,有補充及改善文字意思的功能,尤其在現今的通訊世界,較依賴科技溝通,emoji反而令傳情達意更加準確。雖說有時圖片更勝千言萬語,但他指emoji暫未見有能力取代文字。
反觀外國,使用emoji溝通可說是司空見慣,不少名人如網球手費達拿、梅禮,經常在社交網絡以emoji代替文字發文;更有人在網上眾籌平台,推出首本以emoji翻譯而成的圖書;表情符號「笑到喊」,更獲選為2015年牛津字典風雲詞彙,是首個獲此殊榮的非文字溝通媒介,可見emoji對現代人溝通的影響力。
相關新聞:
【社會實驗室】emoji能力基準試 舊「屎」點解你知唔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417/19575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