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矛盾旅行更矛盾 - 畢明

比矛盾旅行更矛盾 - 畢明

恨鐵,但誰又識得那條鐵?說的是香港電視工業。
如果想「做回」一個香港電視觀眾,或者想開始試做香港電視製作的對象,有重修舊好、或作新嘗試的可看好將來嗎?我們還可以對香港的電視節目和前景,有幾多期望?
好不容易終於歿了亞視,傷心黯然陰乾了HKTV,然後早感染了亞視「姓黨症候群病毒」的CCTVB,慢慢腐敗成喪屍,有要求的人,拒絕愚昧的人,祇能選擇看收費電視。收費電視中,看的是大量外國頻道、綜合資訊娛樂球賽,都是沒有本地氣息香港人情風景的製作。
有說這陣子標誌了電視世代新紀元:Netflix過江,優質節目繁多直送,又有樂視密鑼緊鼓,但兩者未能提供給大眾「真·香港電視體驗」中興、回勇或者再上高峰之興奮。起碼暫時冇條件,冇可能。樂視因先天原罪,強國背景,由形象到感覺,為本地觀眾所厭棄。我看Netflix,不過代替了從前買DVD看外國劇集的娛樂,如今更快更同步更方便而已。但如果說身體某處,其實仍有些對本地電視未止的渴,潛伏着久違了的癢,這些新影視玩家遠未能做到隔靴給我「show」來搔癢。
是有一個空虛的空洞待充實,未解決。牛皮之後,是更更牛皮,個個冤口冤面,繼續笑大結局必然BBQ、孕婦見樓梯必碌落去,次次都煮麵和偷聽,無間輪迴。如怨婦般寧缺勿濫守在空幃的香港電視觀眾,一直再沒選擇,既然沒有另一個電視台,唯有忘了那種渴,抑壓着那種癢,反正本地電影亦是差不多的樣子。幸好,更多的英美歐劇集,電視紀錄片、綜藝節目,好看到不能,完全沒有因新媒體崛起而衰弱,反而更蓬勃。有些觀眾被迫放棄香港電視,適應得很好,沒有本地電視餐吃一樣食得好營養好,這塊空虛慢慢不存在,至少不重要了。反正我有看不完的《House of Cards》、《Game of Thrones》、《Narcos》、《Unbreakable Kimmy Schmidt》、《Wolf Hall》、《Inside No.9》、《Humans》、《The Leftovers》等等等等。
可有可無是一種悲哀。香港電視工業快接近這種悲哀(汗)。
然後終於有了ViuTV,大家很用心期待它填補空虛的能力,我很細心想聽見它令全城亢奮的狂呼,一種吐氣揚眉等你好久了的吶喊,我想聽,真的很想聽。似乎聽不到。我很想說相逢恨晚。未能。
恨鐵。但不是鋼就不是鋼。起碼現在不是。不能因為恨CCTVB,就盲撐ViuTV太好。說來說去,還是《跟着矛盾去旅行》。如果你不介意煲了那麼久之後終於首播,第一集是那麼慢才入局,鋪排都是之前大家看飽了的片段,有點「dum波鐘」,《跟着矛盾去旅行》還是好看的。曾鈺成完全是「老政骨」去玩,爐火純青,八風不動,相對長毛,每一個視點,盡是民生疾苦情懷,看波蘭社會的貧窮,見微知著:真正的窮,就是沒能力改善生活。長毛越在乎貧窮問題,曾主席的過客看客遊客身份越鮮明,某程度,長毛顯得曾主席有點離地。那邊廂二人去給基層派飯,這邊廂朱門還是滿室華衣酒肉。派完飯,他們到當地有錢人家中的聖誕夜宴,與之前的畫面人面,對比成趣。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一個樣,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幸」。把家庭改為國家,大概也可以。他們的矛盾未如想像中好看過癮惹火(老油條怎有火?),但兩個人的截然不同,不言而喻。我會想看其餘不同組合的矛盾,但未能讓我要騰空晚上準時收看,錯過了又沒有太強的意欲追回再煲。不是鋼,就沒有這種吸引力。《House of Cards》或《Game of Thrones》我是引頸以待的,會清空日程供奉收看,視為大事,還會和朋友賽後檢討。這才是電視魅力。
可能有人說不能相提並論。可惜當亞視和CCTVB長期不尊重本地觀眾,有些眼球都改行去吃外國製作,還吃得那麼好,回不去了。有了互聯網,同一對眼睛同一個人的同一個小時,由全世界去爭奪,我要一小時真娛樂,梗係睇英劇啦,唔通睇《我是歌手》咩。同一原理。
《瑪嘉烈與大衛》非常偽中產,拍得不敢恭維。林保怡全情慳水慳力自動導航same old醫生律師制式演離地的士司機,格格不入冇質感,如果這是TBB的劇,全城經已笑爆。總不能因為受慣大台的低智硬膠,有另一個選擇就硬說好。迫自己看了一集,已經毫無意欲看下去。要找東西讚必定有,但追看性不足,怪祇怪整個電視工業,過去太大段日子沒有培訓過人才,現在豈會忽然有?
Different不等如better。恨鐵。就是想ViuTV再改進,把不足再修正。英美電視節目的高水平,是優質作品一開始就奪人,令你不能不看下去,不能不瞓身投入,還有強烈衝動要推介給朋友才甘心。這些節目,都明白第一印象沒有第二機會重做。
早前看BBC劇集《London Spy》,首集首15分鐘,已經欲罷不能。欲罷不能和唔睇都罷之間,如此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