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移民開中文班桃花太旺變「愛之船」

為移民開中文班
桃花太旺變「愛之船」

現代人有Tinder、Coffee Meets Bagel等交友App可以認識「異性朋友」,但在這些興起之前,上一代到底是怎樣認識朋友呢?美國華人就多得台灣交友平台「愛之船」。
駐三藩市記者:王欣儀

在那個青澀的年代,年輕男女談純純的戀愛,都源於台灣政府為海外華人開辦的中文暑期研習營。在1960年代,許多華人移民海外,生兒育女後,希望子女也能學會中文。有鑑於此,國民黨政府於1967年開辦「海外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宣揚豐富的台灣文化,希望吸引來自各地的年輕華人支持台灣。曾經參與的蘇杏娟(Valerie Soe),現已是大學教授,她憶述:「你會覺得台灣因為有珍奶、小籠包、夜市、迪斯可(disco)等,是個很酷的地方,讓你想要回歸。」

這個原本有點政治意味的中文暑期班,卻誤打誤撞成為海外華僑情竇初開,認識另一半的好所在,也成了海外父母為子女牽紅線的媒介,更因為桃花太旺被稱為「愛之船」(Love Boat)。蘇杏娟說:「你會有很多正向的聯想,因為在那塊土地上交了好朋友,情竇初開,與心儀的人拍拖了,」

蘇杏娟當年就讀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雖然父母來自中國,對台灣一知半解,但一時興起就報名參加了:「當時它叫做『海外華裔青年語言訓練學習營(Overseas Chinese Youth Language Training and Study Tour)』,但很多人是去玩的!」她表示,當年參加的時候一團有500至600人,但90年代最興盛的時候,人數多達1,200人。年輕氣盛、背景相似的華裔大學生在海外參加長達6個禮拜,自然日久生情,拼出愛火花,蘇杏娟說:「許多父母希望藉此機會讓小孩與其他亞裔美國人交往、結婚。 因為爸媽們不希望兒女在外國住久了和其他族裔的人結婚,他們要保住傳統華人的血脈。」

多年後,蘇杏娟成了三藩市大學美國亞裔學系的教授,決定將這個有近50年歷史的研習團拍成紀錄片,探討多年來兩岸、全球政經發展下,對「愛之船」的影響和變化。她說雖然研習團有政治因素,但海外年輕人根本不在乎,在文化層面上支持「中華民國」;又認為50年來兩岸政治的發展,無論執政黨是誰、政治情勢如何,「愛之船」經過長年的經營,讓廣大的海外華人產生共鳴,支持台灣:「我不確定這是否符合當初這個營隊成立的目的,但長年累月下來大致就是這樣。以前比較是希望獲得政治上的支持,現在則轉向經濟、文化上的耕耘,希望年輕人到台灣投資。」

台灣即將經歷第三次政黨輪替,蘇杏娟也將在五月底到台灣展開為期兩個半月的拍攝旅程!「對我來說『愛之船』反映的是台灣幾十年來的變化。除了是國內轉變的縮影,也描繪了台灣與中國和世界互動上的改變。」除了瞭解愛之船營隊目前的經營目標和模式,她也希望找到當初的創辦單位和工作人員訪問。有不少曾經「乘上」愛之船的畢業生,在途中遇到人生的另一半並成家立業,與蘇杏娟聯絡表示想參與拍攝。

雖然蘇杏娟的紀錄片計劃已獲台灣政府和學術單位資助,但還缺5萬美元(約39萬港元)。她將宣傳資料放上集資網站,五天內已籌得約7,500美元。除了請大家捐款支持,蘇杏娟說更希望過往「愛之船」的團員與她聯絡,分享經歷及資料。

想支持「愛之船」紀錄片,可以到集資平台網站捐款贊助: https://igg.me/at/lovebo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