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有8萬多個劏房住戶,屈居於50呎的斗室內,生活不見天日;狹窄空間內,空氣不流通,連轉身也要家人遷就,是甚麼光景?為了令公眾正視劏房戶的困難,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在本港6區舉辦全港流動劏房巡遊,讓大家親睹劏房戶的生活。巡遊今日會到何文田房委會總部、深水埗高登電腦中心及觀塘裕民坊展覽。
記者:廖梓霖
流動劏房巡遊是「香港斗室—住屋自主月」活動的一部份,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指,本港的土地及房屋資源被高度私有化,港人被迫付出高昂成本居住在「豆腐膶」般大小的房屋,冀藉一連串與住屋相關的活動,與社會各界探討住屋自主的可能性 。
一連三日的流動劏房巡遊昨在銅鑼灣東角道現身,由貨車改建而成的劏房只有50呎,空間狹窄,以一比一模擬時下劏房,內裏只放得下一張碌架床、摺枱和一個用木板間成的廁所。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社區組織幹事李大成指,以市價計算,該50呎劏房的月租約需4,000至5,000元,一般由2至3人家庭租住。
劏房戶忍受冬涼夏暖
居住在旺角劏房年半、年屆70歲的朱女士大嘆其斗室和劏房車展示的一模一樣,由於她居於舊樓,裝修有危險性,劏房無裝冷氣,一直過着「冬涼夏暖」的生活,夏天極為嚴熱,她無奈指:「每日都係吹風扇,默默忍受。」因為其前半生在內地照顧年邁母親,沒有積蓄,依靠綜援過活,為了省錢,她更需居於8樓,每日走樓梯上落,劏房月租也需索價2,000元。朱女士稱,她於3年前已申請長者公屋,但一直未獲上樓,「房署話前面仲有萬幾人,咁有乜辦法?」
李大成指,住屋自主月其中一項要爭取的是「經濟自主」,即不論貧富,社會應保障所有人能享有住屋人權及適切居所。聯席昨展出流動劏房時,同時在東角道至銅鑼灣時代廣場遊行,表達訴求。流動劏房今日最後一日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