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地震】
【本報訊】日本熊本縣繼上周四的6.5級地震後,昨日再發生更強烈的7.3級地震。日本氣象廳推斷,上周四屬前震,昨日的地震才是連場地震的主震,而之後還會有多次較弱的餘震。但有專家憂慮,昨日的地震可能還不是主震,不排除之後再發生7級以上的更強地震。專家又警告,熊本地震的能量亦可能觸發台灣、菲律賓等多個鄰近國家發生連鎖地震。
記者:麥志榮
大部份地震是先發生最強地震,之後再有連串較弱餘震,今次則先發生6.5級地震後,再發生更強的7.3級地震。日本氣象廳地震海嘯監視課長青木元於昨日地震後的記者會上,修訂上周四地震為前震,昨日7.3級地震才是主震,因地震的範圍較廣,能量亦是上周四地震的16倍。
而今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約10公里,地表晃動特別強烈,晃動速度更是1995年造成6,000多人死亡的神戶大地震的兩倍,專家預測之後餘震也會變多,未來一星期內可能發生最大6級的餘震。
比神戶地震能量高四成
《讀賣新聞》引述日本國土地理院分析,昨日地震規模屬黎克特制7.3級,地震矩規模(Mw)是7.0,比神戶大地震的6.9Mw,地震能量高出四成。
鹿兒島大學地質學副教授井村隆介卻質疑,不能以昨日地震已在7級以上,便斷定是主震。2011年311大地震前兩日,就已發生過7.3級的前震,之後才是9級主震。所以今次地震到底是否主震,仍然是未知之數,今後或發生更強烈的主震。
本港天文台科學主任許大偉解釋,所謂前震、主震及餘震其實是在地震過後,進行研究的分類概念,一般會將連場相關地震中強度最大的一次稱為主震,所以現階段確無法預測主震是否已發生。但無論如何,大地震的餘震可以持續幾天至幾個月,計劃往日本旅遊的人士須留意。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龍生表示,地殼板塊的壓力並非一次地震就可完全釋放,今次可能是前震後的主震,但另一個可能性是現在有一連串6級、7級地震組成的地震群,正一步步釋放。但就算今次已是主震,估計未來數星期會有十多次5至6級餘震。
熊本兩次地震震源位於兩個斷層的交錯位,日本地震研究委員會指出,上周四地震是長達81公里的日奈久斷層滑動導致,而昨日地震則是長64公里的布田川斷層移動所引起。這兩個斷層是橫跨日本列島的中央構造線斷層帶的延長。
橫向地震料海嘯風險不大
陳龍生指出,日本有一條稱為「中央構造線」的淺層地震帶,由關東伸延至九州,是日本較活躍的地震帶,而熊本過去五十年未曾發生7級地震,積聚了較大能量。但由於屬陸上橫向型地震,引發海嘯風險不大。
另外,日本立命館大學歷史都市防災研究所環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教授高橋學警告,熊本地震可能是南海海溝大地震的前兆,熊本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分佈,會到達台灣、沖繩、西日本和東日本所在的歐亞板塊,甚至影響菲律賓板塊。
陳龍生則認為,任何地震都會影響鄰近地區板塊活動,或會引發其他斷層地震,不過在地震學上,至今仍然難以準確預測未來地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