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周詳的止血機能(haemostasis),當受傷流血立即啟動,自行止血。整個止血過程有三部曲,首先受損血管馬上收縮,減慢傷口流血速度;接着血小板在血管缺口聚集,並黏附在傷口上,發揮止血功能;血液並有大量血凝固蛋白(coagulation proteins),最終形成血凝塊,成功堵塞傷口,完成止血任務。
30歲的陳小姐患有急性腎炎,病因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正接受類固醇治療,近日皮膚出現瘀斑,血小板數目及血凝固功能皆正常。類固醇治療影響皮下血管,微絲血管創傷後未能有效收縮止血,因而出現瘀斑。
3歲的小明出生後一直身體健康,一天突然發高燒,身體多處地方出現小紅斑點,驗血檢查顯示血小板數目大幅減少,引致皮下出血,骨髓檢驗確診「急性淋巴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小明需立即接受化療,應有不錯治癒機會。
70歲的王伯早年心口痛入院治理,確診嚴重冠心病,供應血液至心臟肌肉的其中一條主要動脈血管九成閉塞,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套入支架。手術後王伯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包括亞士匹靈。抗血小板藥物減弱血小板止血功能,但不會減少其數目,有助預防血管支架因血液凝固而閉塞,流血難止是主要副作用。王伯近日身體檢查,發現糞便有隱血,醫生建議進行腸胃內視鏡檢查,但必須先向心臟科醫生了解可否檢查前暫停抗血小板藥物,減少手術時流血風險。
60歲的李先生早年患有慢性肝炎,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近年病情惡化至末期肝硬化(cirrhosis),已出現肝臟衰竭現象,正等候肝移植續命。肝臟負責製造血凝固蛋白,具重要止血功能,肝衰竭患者易有流血難止現象,他多次出現腸胃出血現象,或與此有關。腸道及脾臟血液正常經門靜脈(portal vein) 流入肝臟,肝硬化影響肝臟血液循環,門靜脈血流不暢順致血壓上升(portal hypertension)。脾臟靜脈(splenic vein) 血液回流門靜脈亦受阻,使脾臟發大(hypersplenism),致血液內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加速凋亡,血小板數目減少,進一步加大流血風險。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