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讀者自稱阿陳來電郵云:「多年勞碌,為搵食,想穩定下來後,回大學,修讀當代中國歷史,目標:弄清楚1911至80年代中國情況,請指示。」
指示就唔敢,不過近年有好幾位朋友退休後,到中文大學攻讀比較歷史碩士,讀得好開心,吳明林、黃遠輝已經畢晒業,大力推薦,大編輯仍然兼職讀緊,大概今年可以畢業。阿陳如要讀當代中國歷史,申請中大呢個碩士課程,應該係一個好選擇,至於可唔可以弄清楚1911至1980年代中國情況,就要睇你選到邊一科。大編輯就有選修一科「民國史」(1911-1949),1949之後唔教。以左丁山愚見,1949之前我地比較陌生,上課跟老師係好啲嘅,蔣介石日記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公開俾學者研讀之後,內地與台灣又公開咗一啲國民黨政府檔案,「新史料」湧現,自己去自修,恐怕不得其法,如有正規上課,有教授點路,會了解得多。至於1949至1980甚或2015,普通人目前大可閱讀大學出版啲個別事件書籍,例如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題目,已有大量專書出版,中大出版社出咗不少好書,讀下不同版本,可知大概。
讀歷史,在香港讀,可能有啲優勢。最近明報星期日版訪問一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周先生,佢因為「不姓黨」,已退出中社科院,原因係內地學術研究自由有限制,國家(由黨委書記監控、傳話)要求研究若干題目,自有框框,唔聽話嘅,就長坐冷板凳,肯姓黨嘅就成為「學術紅人」,研究觀點當然就係馬克斯史觀,維護黨的威信,故此有一啲學者搵機會投身海外,追求自己有真正興趣及不作違心論嘅題目。到內地大學讀中國歷史,尤其是現代史,有好多嘢要妥協嘅。
講番退休人士想入中大攻讀比較歷史碩士,亦未必一定得,因傳開咗之後,聽講每年有幾百人申請入學,成為中大最受歡迎一個碩士課程,因是之故,入學比率並不高,要睇幾多因素㗎。
香港中學生對讀歷史就冇興趣,幾乎係人見人怕,但入到社會做事,甚至到達退休年齡,又覺得唔識歷史係一件憾事。其實唔識中國歷史嘅話,與中國企業、中國各級政府機關交手,零舍吃虧。要做跨國銀行中國區行長,跨國公司大中華區CEO,剩係識得MBA管理學,唔識三國演義與孫子兵法,撞頭埋牆都未知係甚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