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教養之道】
父母勞心勞力湊大子女,子女長大後便功成身退去享福。但有退休夫婦選擇當上緊急寄養家長,2002年起,先後讓逾50名暫時失去大人照顧的孩子到家中暫住。這個家不只是讓這群孩子吃飽飯、睡個夠的避風港,還是教他們重新做人、學習自理的人生學堂。只要在這裏住過,即使只有數天,兩夫婦總能令孩子練得一身「好武功」,讓他們離開這個安樂窩往外闖時,也能自力更生。
緊急寄養,即為18歲以下、父母或監護人因患病或入獄等各種原因暫時未能給予照顧的孩子,提供即時照顧。緊急寄養家庭往往接到社署電話後,即日或翌日便要「收症」,加上要付出時間和心力照顧來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複雜的陌生孩子,少點愛心和堅持也不行。退休救護總隊目姚建業和太太伍月嬋,當上緊急寄養家長,源於2002年時在港鐵站看到社署宣傳廣告,當時仍在職的姚生因假期多,向太太提議「不如試吓」,二人隨即了解詳情,入紙申請,經過一連串審查和訓練後,很快便開始當寄養家長生活,一做就十多年。
兩個女兒昔日的經歷,是激發他們堅持做寄養家長的主因。女兒們分別在9歲及14歲時到英國留學,入住當地寄宿家庭,但寄宿父母沉迷賭博,每次輸錢都找她們出氣,又經常獨留二人在家,姚生兩夫婦屢次投訴都沒用,甚至被出言恐嚇,身處香港的他們心痛又擔心,但因工作不能長期往返兩地照顧女兒,只能叫女兒忍耐。直至有年平安夜,寄宿父母飛到美國賭錢,兩姊妹又被獨留家中,大女忍無可忍決定報警,最後社工介入,當晚將她們送到緊急寄養家庭暫住。新的寄養父母對兩姊妹極好,二人由地獄返回天堂,他們更承諾繼續照顧兩姊妹,直至她們升讀大學。事隔近20年,憶起往事,姚太仍眼泛淚光,「自此就好欣賞呢啲寄養家庭,想做番呢個角色,回饋社會。」
帶食海鮮去飲宴 道別要識抽離
訪問當天,姚生家中正好有三名孩子同時入住。聽着他們回想起過往寄養過的孩子,每人背景不一,被性侵犯、被虐待、父母犯事入獄、雙親離異……他們對第二個接收的個案最印象深刻:他是個三、四歲的越南籍孩子明仔(化名),媽媽因賣私煙被捕,一直在街頭長大的明仔被送往姚生家中,「開頭以為帶個乞兒仔返嚟,好污糟,鞋穿晒窿,又病緊,要即刻帶佢買衫睇醫生。」寄養孩子雖是外人,但兩夫婦視他們作家人般看待,每逢家庭聚會,例必帶同出席,又帶他們到主題公園玩、去鯉魚門食海鮮、去五星級酒店吃自助餐,好幸福。明仔也曾跟他們去飲宴,姚生雀躍地說:「仲特登整套西裝仔畀佢着,即刻成個紳士仔咁,煥然一新。」姚太補充:「一定要當佢一家人,唔可以當係份工咁做,唔係就冇意思,我鍾意投入,教佢哋行正路,佢哋父母多謝我哋,我哋已經好開心。」隨着兩名女兒年前相繼結婚遷出,家中只剩下二人居住,他們將兩個女兒的房間改裝,專門接待孩子。
每個孩子入住時,兩夫婦會為他們拍照,「走失咗都可以報案。」離開時又再拍一張,讓孩子看看自己的轉變。姚生會寫日記,他有一本關於寄養孩子的筆記簿,裏面寫滿了每人的來去日期、背景資料,甚至寄住期間每日做過的事、去過的地方,方便社署查資料,也方便自己隨時回味。寄住的孩子,短則幾日,長則住夠六星期就要走,每當建立了一段關係時便要告別,我問他們會很不捨嗎?「要知道緣起緣滅,嚟得到係緣份,離開都係緣份,一定要識抽離,我哋開頭做時唔識,試過難捨難離,大家出到門口喊晒,𠵱家會同小朋友講明,始終有離開嘅一日,唔止你哋有需要,我哋都要幫其他小朋友,等佢哋易接受啲。」那豈不是很無情?姚生再說:「我以前份工有個優點,習慣去到現場同傷者建立信任關係後,幫完佢走咗就要忘記,唔可以將情緒帶落下一單case,同𠵱家好相似。」
軍訓式生活 恩威並施戒瀨尿
很多人以為緊急寄養只需提供食住等基本需要便可,但姚生姚太會做多一步,「我哋嘅宗旨係教好你應該要識嘅規矩禮貌,出到外面會終身受用,佢哋通常行條路都係崎嶇啲,要教識佢哋自己每日進步,學識自強自律,希望佢哋大個有能力,會學我哋繼續幫其他人,因為我哋遲啲真係要退休,要有人接力。」在這裏暫住的孩子,每個都要有規有矩,生活極有規律,每朝六點起身,每晚九點前睡覺,不能打機看電視,「新聞就要睇,通識嘛。」兩夫婦還訂立時間表,規定每人溫習及娛樂時間,又要求他們分擔家務,聽上去有點似軍訓,「我哋成日強調嚟呢度係學獨立,因為你將來唔知返唔返到屋企,返唔到,乜都唔識咁點算,邊個幫你?」
寄住的孩子不少都缺乏自理能力,曾有兩個同時寄住的男孩子,因為懶不想去廁所,經常瀨尿,姚太幫他們調校鬧鐘提去廁所,還要二人自己洗床單,「開頭佢哋話洗到好攰,我話冇辦法,係你嘅責任,我就係要佢哋辛苦,咁先明白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不過,他們並非一味軍訓式教導,間中也有甜頭,「我買定兩個超人玩具放櫃頂,話如果戒甩瀨尿,走嗰日就會送畀佢。」這招果然奏效,不出幾日便能成功戒甩。「湊小朋友永遠都要係談判專家,還要恩威並施。」姚生說。
他們周末例必帶孩子行山,想孩子體魄強健,鍛煉孩子的意志,變得更堅毅。行山亦是傾心事的好時機,「試過有個細路嚟咗兩星期乜都唔講,一行山就乜都同我哋講,行山易打開個心,有話題。我哋兩個女以前細個都係咁。」不少孩子昔日在複雜環境長大,性格狡猾,年屆花甲的夫婦個腦轉慢點也不行,「個腦唔生銹都係多得佢哋,我哋要諗好多方法變通,同佢鬥快,令佢服我,拋得到佢。」
兩夫婦十多年來幾乎無間斷「收症」,雖然湊小朋友勞心勞力,有時很激心,但仍樂在其中,「有時去完旅行又會心思思想湊。」很多人認為做寄養家長很困身,但他們不認同,「小朋友返咗學,我哋會做運動,行山,入大圍踩完單車先再出嚟湊放學,完全冇阻我哋生活,仲充實咗,又有滿足感,識調配時間就得。」他們仍未想過何時停下來,「想畀自己多啲回憶,第時瞓喺床都會多啲嘢記番嘛!」二人一邊翻閱寄養筆記,一邊如是說。
甚麼是緊急寄養?
緊急寄養即幫助18歲以下,父母或監護人因各樣原因而暫時未能給予照顧的孩子提供即時照顧,通常會在緊急寄養父母家中居住幾日至六星期不等,直至孩子能回到父母身邊,或社工為他們找到長期寄養家庭或院舍才離開。根據社署中央寄養服務課資料,截至去年底,本港共有936個合資格的寄養家庭數目,當中包括155個提供緊急寄養服務家庭。如有興趣參與,可瀏覽社署網頁www.swd.gov.hk。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子配
攝影:潘志恆
編輯:李寶筠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