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面對大學資助學額不足的問題,現時只有約兩成適齡學生可以入讀大學資助學位課程,同時大量副學士生亦等待上大學。在香港這個已發展的城市,入讀大學率偏低是公認的事實,政府理應投放更多資源,增加本地大學資助學額。可是,上月梁振英政府荒誕地提出,本地副學士生可到大陸福建省的華僑大學讀銜接學位課程。
尤有甚者,梁振英為呼應老闆習近平「一帶一路」的鴻圖大計,不但用公帑成立「一帶一路」辦公室,更計劃花十億成立「一帶一路」獎學金,吸引「一帶一路」國家學生來港讀大學。政府一方面叫香港學生到大陸修讀學士學位,另一方面卻提供獎學金供外地人來港讀大學,政策相當矛盾荒謬。梁特首掛在口邊的「香港人優先」,並沒有在高等教育實踐,貫徹的是他「講咗等如做咗」的作風。
若這十億是用於資助本地學生,以每個大學學位成本約二十二萬一年計算,可資助1,100個位本地生完成四年的大學課程,可將資助大學學位由約1.8萬多個即時提升至近兩萬個。這不但提高文憑試考生晉升大學的入學率,更加讓副學士生有更多讀大學的機會。
筆者認為,「一帶一路」獎學金受惠者並非港人,不單毫無道理,更極有可能違反《基本法》106條,香港的公帑只能用於「自身需要」的規定。以巨額資助「一帶一路」外地生,並非香港的自身需要,只是梁振英討好大陸政府的擦鞋行為。在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下的香港,中港政策應清晰區隔,香港沒有責任處理大陸的外交事宜,更不可使用香港市民的血汗錢幫助梁振英向大陸政治獻媚。
政府寧願資助「一帶一路」的外地生,卻冷待香港學生。現時副學士生既要擔心能否順利升讀學額不足的資助大學,亦要面對僱主可能對副學士認受性較低的想法。政府提供大陸福建的學位作銜接,並非對症下藥,更是不尊重年輕人。
副學士學生古俊軒亦是新民主同盟成員,他就十億元「一帶一路」獎學金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推翻梁振英的決定。許多年輕人不滿意政府,更鄙視特區政府問責官員,根源在於,違反特首普選承諾是其一,破壞香港核心價值是其二,將香港大陸化是其三,而其四就是梁振英及吳克儉不尊重高等教育。
譚凱邦
新民主同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