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的身份認同 - 曾志豪

口音的身份認同 - 曾志豪

清明時節,金邊幾條主要幹道都塞車,一輛輛汽車魚貫前進,柬埔寨的親戚告訴我,這些車子都是華僑的。我好奇,難道華僑和本地人的車子有甚麼分別嗎?還是觀看司機的長相?他解釋,只有華人才會在清明節踏青掃幕拜先人,柬埔寨當地人習慣火葬,骨灰供奉在寺廟,也沒有清明節這個概念。他叫我看看那些私家車,後座不約而同都放滿了各種紙紮祭品,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柬埔寨最出名的景點當數「吳哥窟」,出發前我記得母親多年前旅遊時,曾笑說「差點便蒙混過關免票入內」。到底怎樣蒙混逃票?原來吳哥窟只對外國人收錢,本地國民一律免費。而且檢票手續鬆懈,一般不會要求你出示當地的身份證。
那怎麼知道那是本地人呢?那就是「說話」。每到一個景區檢查站,我的柬埔寨親戚都會用柬埔寨話和檢票人說幾句話,讓對方聽到那純正本地口音,有時甚至會故意講一兩句「粗口」,確認身份。
母親其實也是柬埔寨華僑,在金邊出世,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已改,幸好面容仍在,穿上當地婦女時裝,只要一臉自信忍住不開口,其實也能冒充自己人。
有些上一代華僑,來了柬埔寨半輩子都學不會說柬語,明明是當地居民,但如果無帶身份證,還是要買票才能進吳哥窟。
這和香港的情況何其相似,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自己人」,多從「口音」出發,只要不是操純正廣東話,便一律視為「強國人」,卻忘記很多上一代的香港人,從大陸逃難來港,鄉音便跟隨一生。
有些道理講得很大,「價值理念相同便是香港人」,只怕去到實踐時,民間智慧,還是以貌取人,以聲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