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早上暴雨來襲,天文台被轟沒有發出紅色暴雨警告,只發出低一級的黃雨,並解釋逾50毫米的大雨只集中在新界,即使在市區亦不持久。《蘋果》翻查天文台雨量數據製成圖表,拆解天文台不掛紅雨之謎。
記者 李鈺廷
據天文台定義,紅雨警告是指本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50毫米的大雨,且雨勢可能持續」,但何謂「廣泛地區」和「雨勢可能持續」,定義沒有進一步說明。
翻查天文台昨天早上的雨量紀錄,大雨集中在上午6時45分至8時45分,其中上午7時45分的過去1小時,只有新界的元朗、屯門和大埔3個區錄得50毫米或以上的雨量(達紅雨水平),不過北區、沙田和市區的九龍城、黃大仙,雨量亦接近50毫米,分別錄得49、46、48和46毫米,接近紅雨水平。單計元朗、屯門和大埔3個區,人口便超過130萬,若計及北區、沙田、九龍城和黃大仙,人口更超過300萬。
隨著雨帶由西北向東南移動,大雨由本港北部轉至南部,在上午8時45分的過去1小時,只有離島和港島南區2個區錄得50毫米或以上的雨量(達紅雨水平),不過屬市區的東區亦錄得47毫米,接近紅雨水平。單計離島和南區2個區,人口有42萬,若計及東區,人口則有100萬。
(地圖取自香港網絡大典 Wik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