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西重建 政府豈能袖手?(民協深水埗區議員 譚國僑) - 譚國僑

大坑西重建 政府豈能袖手?
(民協深水埗區議員 譚國僑) - 譚國僑

大坑西這條五十年的老邨,處處都見歲月洗禮的痕迹。居民縱有百般不捨,面對日趨老舊的環境和設施,重建是遲早的事,然而,最使他們擔心的,卻是安置等等的後續問題。重建之後,何去何從?
1965年,由當時的殖民地政府與平民屋宇房屋公司(下稱平民屋宇)合作發展的大坑西邨落成,是第一代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福利的「公屋」,惠及基層的公共資源。七十年代,政府主導公屋興建後,卻未將大坑西邨一併納入「公營資助房屋」供輪候名單中。至1999年,恒基逐步入主平民屋宇董事局,造成私人公司繼續管有公共用途地皮的怪局。
近年,恒基主張以私人發展方式重建,提議重建甚至出售單位,卻一直無就租約、租金、安置問題和大坑西居民商討,疑欲私有化的計劃慢慢浮面——賣出單位牟利,地皮袋袋平安。然而,大坑西地皮明明是政府當年以廉價批給平民屋宇,地契亦白紙黑字寫着「公司須在大坑西邨現址提供至少1,600個單位,出租予低收入人士居住」,平民屋宇此舉不但違反地契,更是欲把公共資源侵吞、私有化。
面對地產商的「陽謀」,政府還能坐視嗎?政府理應負起捍衞公共利益的責任,按照地契條文,嚴令平民屋宇交回土地,由政府以公營房屋形式發展。即使退後一萬步,只着眼地積比由5.5倍放寬至6.8倍,單位數量增至逾4,000個,或可惠及更多家庭,但地契與租戶的房屋福利資格問題仍未解決,未來的居民又怎能安心?
在剛過去的星期日,大坑西邨舉行居民大會,在居民多次要求平民屋宇出席交代之後,對方依然缺席,一直迴避詳細交代安置等詳細安排,長者邨民亦難以接受現時該公司的方案,遷到樓層較高的空置單位。代表邨民的大坑西居民權益關注組亦擔心,重建後的單位租金將超出邨民負擔水平,將動員全區居民去信城規會反對平民屋宇現方案。居民目前最希望「政府接手」,按房委會重建機制,原區或原址安置公屋、優先購買居屋,並促請平民屋宇與居民全面商討重建安置計劃。

譚國僑
民協深水埗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