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奪得金像獎最佳電影,一眾親建制的電影老闆慌忙補鑊,拋出千奇百怪的言論:有的要求金像獎改制;有的形容為「電影界最不幸的一天」,政治綁架了專業云云。「花生」過後,值得香港人正視的是,如何重振港產片市場,製造下一套、甚至更多套《十年》。
二十年前,香港電影業以華南文化圈(港澳台星馬)為腹地,面向全球華人市場,雄霸亞洲、虎視歐美。但是,當CEPA簽定後,帶動了合拍片潮流,純港產片已經買少見少。電影於大陸上映,票房動輒過億,老闆們當然趨之若鶩,旋即「一路向北」,反而成為香港電影的催命符。
龐大的中國市場所附帶的是,大陸當局苛刻的審查制度,為了迎合「天朝宗主」的口味,電影的創作空間、題材變得單一,大多是邪不能勝正、惡人自有惡報等完美結局。當香港電影要進入大陸,因為創作空間所限,電影變得離地,漸漸失去本土題材及特色,港人難以產生共鳴;而當我們的電影業只能仰視「天朝宗主」,那麼香港除了政治和經濟受制於人,就連文化自主也都失去了。
《十年》大收旺場,掀起全城訂票熱潮,加場再加場後,現在依然一票難求,令更多港人留意本地電影製作。最重要的是引發社會討論,重塑港產片的定義:作品不單以本地電影工作者為骨幹,更要視港人為首要觀眾,故事是寫給香港人觀看。《十年》觸及赤化危機,寫出港人的憂慮,正是電影優勝之處。
無疑,引人入勝的題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觀眾願意真金白銀入場支持,正是這份群眾力量燃起港產片的新希望。要放棄大陸市場,當然既不現實,又沒有需要,但除此之外,港產片真的沒有其他市場嗎?當然不是。香港電影在東南亞粵語區,仍有相當競爭優勢,華南文化圈是可行的出路,當地華人仍然相當熱愛香港味濃厚的流行文化。《十年》在香港贏盡口碑,更能殺出香港,即將在台灣和新加坡公映,就證明了本土題材的電影不代表內向,反而更能引起海外華人巿場的關注。
可能不少朋友認為,相比荷李活大作,港產片的製作仍然有段距離。試想想,數個月前,港人撐港足,難道覺得港隊會踢入世界盃決賽周嗎?相信不是,反而只是單純認為,撐自己人是理所當然;同樣地,港產片亦需要港人支持。這份群眾力量足以向電影工作者派定心丸:演員放心演戲、投資者放心投資、電影院放心上映,證明港產片是有市場的,進一步重建香港文化軟實力。
最近有多套港產片現正上映,值得大家關注。重振港產片由港人做起,老套也要說句:「自己電影自己救」。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鄺英豪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