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通識老師指今次政治題讓考生有討論空間,有考生卻批評題目具引導性,指部份資料暗示民主指數與全球競爭力無關,但另一分題則問及特首選委會代表性與提升本港競爭力關係,直言「咁梗係有關啦」,批評兩條題自相矛盾,與過往各分題相關的慣例不符。
卷一題2涉及a, b, c三個題目,其中分題b要參考試卷內提供的資料B,提及2014年本港、瑞士、美國、新加坡等6地區的民主指數和全球競爭力指數,本港民主指數排第66,高於排75的新加坡,但低過排第6的瑞士,惟全球競爭力指數方面,本港排名皆低於此兩國。分題(b)要求按該資料解釋兩項排名有否關係;分題(c)則問是否同意「行政長官選委會和立法會的組成更具代表性,會提升香港的全球競爭力」。前學民思潮成員留穎恩是應屆考生,認為題目有引導性,她指民主指數跟選委會及立法會組成息息相關,「如果B part(民主指數與全球競爭力指數)答無關係,就做唔到落去(分題c),因咁講選委會同立法會組成都唔會關競爭力事。」她最終在分題(b)答民主與全球競爭力兩指數「有關係」,「因為a、b、c題通常都扣連」。
盤菜瑩子:默認選委會存在
但考評局考核簡介分題(b)的作答舉例指,兩指數排名參差顯示其「關係微弱或無甚關係」。至於分題(c),指考生回答時須參考資料並按本港實際情況解釋,可答提升選委會和立法會代表性,有助管治認受性,順利開展長遠經濟發展政策,增本港全球競爭力;相反則可能導致福利主義,不利競爭力。
另外,留指出分題(c)無論答同意與否,變相承認提委會存在,「唔可以答真普選先提升競爭力,有個框架喺度」。試做通識卷的毛記電視盤菜瑩子,批評題目引導學生,「就算我答同意或者唔同意,就係默認咗行政長官選委會嘅存在,同我哋一直追求嘅一人一票選特首唔同」,她最後停筆放棄,直言「唔想做」。
■記者蕭洛汶、趙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