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擬建氣站 不單靠內地供氣

中電擬建氣站 不單靠內地供氣

【本報訊】中電昨提出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從世界各地採購天然氣,打破依靠內地供氣,但未肯定對電價的影響。能源學者指港人能否受惠,要視乎新氣源有多便宜,以及有多大程度取代西氣東輸的天然氣,惟中電暫無數據提供。有環團關注接收站選址在索罟群島以東海域約40公里的供氣管道,或路經5個籌備中及已成立的海岸公園,影響海豚棲息。

環團:恐礙海豚生態

中電現時靠內地西氣東輸和南海氣田供氣,中電高級商務總監趙安天坦言議價能力較小,而根據外國經驗,多一個購買天然氣的來源,成本會較低。中電擬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面積約1公頃,每年有30至50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靠泊碼頭,將液化天然氣再氣化後,經管道輸往龍鼓灘發電廠作為發電燃料。
中電無交代接收站和40公里長輸氣管道成本,但2011年中電為了取得西氣東輸供氣,曾與中國石油斥資40億元人民幣興建「香港支線」,透過一條長20公里的海底管道連接深圳大鏟島輸氣站至龍鼓灘發電廠,僅20公里長輸氣管道造價便逾20億元。城大管理科學系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分析,若中電向內地購氣,有硬性購買量,新氣源未必可降低氣價。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助理經理古偉牧指,中電興建接收站未必只為香港服務,或是開拓天然氣貿易業務。而接收站的投資或計入利潤管制協議,加上發電燃料採用實報實銷機制,無論新氣源是平是貴,也由市民承擔,中電穩賺不賠。WWF指接收站要抽取大量海水加氯,讓低溫的液化天然氣暖化,氯氣殺死進入處理系統的魚蝦和苗卵。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稱,中華白海豚棲息地近年屢遭工程影響,擔心40公里的輸氣管道途經或繞過5個已成立或將會成立的海岸公園。中電指鋪設管道只有短期影響,將在短期提交工程項目簡介。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