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香港新文化運動興起 - 李怡

世道人生:
香港新文化運動興起 - 李怡

同何韻詩一起去參加「眾志」成立,談到近期不少青年組織湧現和準備九月參選,她說最近仍有人游說她參選。前年傘運後她曾透露過參選意向,我當時也認為她可以給立法會帶來新氣象。後來陸續讀到她在《蘋果》寫的「詩與胡說」,去年8月看了她《十八種香港 HOCC》演唱會,使我感到這不只是何韻詩個人而且是香港流行文化的脫胎換骨。雨傘運動看來達不到成果,在政治上真理確實是往往敵不過強權的。然而,發自每一個個人心靈的觸動,卻會在文化上結出果實。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長遠的。香港政治很難在一時之間有改變,而長期作文化耕耘卻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世道人心,為政治的改變奠立社會意識的基礎。文化建樹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何韻詩有基礎,有實力,有拼勁,有思想,有勇氣,肯突破,文化是她所長,政治表現則是未知數。於是我對她說,參政很可能多她一個不多;但文化耕耘就少她一個真的少了。
一些文化果實儘管很難說是傘運催生,但傘運使這些文化活動有了群眾基礎。最明顯的就是本土文化再次冒起。電影《十年》的產生和掀起風潮,打破了電影界一面倒向大陸市場的局面,《十年》獲金像獎顯示香港電影界開始回魂,知道立足本土才能真正吸取到藝術的營養,就像希臘神話的安泰俄斯巨人,他之所以力大無窮,是因為他保持與大地的接觸,只要他觸到大地,他就是不可戰勝的,而把他舉到空中,他就變得無力而被扼死了。
電影界回魂本土,並非只有反映社會政治意識的《十年》,早前黃修平的《狂舞派》及其後的《哪一天我們會飛》,還有正在上映的《樹大招風》、《暗室天堂》,都開始走出迎合大陸市場的搵錢潮流,有在本土吸取藝術養份的趨向了。
還有100毛興起和毛記電視的廣受歡迎。早前「勁曲金曲分獎典禮」的轟動,和即將舉行的「萬千呃like賀台慶」的廣受關注,說明這種立足本土的嬉笑怒罵,已成為市民喜見樂聞的新興嘲弄文化。
本月初黃耀明在麥花臣開騷「美麗的呼聲」,再唱過去非常流行的電視主題曲,但賦以現實意義。他唱《問我》而插入一段多人談香港明天的影片,掀起演唱會高潮。
香港文化要跳過回歸後的淪落,接上曾經輝煌的二三十年前。那時香港的流行文化曾經風靡台灣、大陸、東南亞。近二十年被財大氣粗的大陸市場壓下去了。正如100年前的五四運動帶來中國新文化運動一樣,香港的傘運也催生新一代的、帶有自主意識的文化。文化講創意,講地氣,而不是暴發戶只講錢。有錢有大市場不一定在文化上就優勝。看吧,香港以弱勝強的軟實力將會興起。我跟何韻詩說,期待她十月在紅館開騷。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