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必看】點解近年咁少港產片?

【一周必看】
點解近年咁少港產片?

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頒獎禮仍有「香港」二字,大家應該好好珍惜,以今日香港赤化的速率推算,明年會否「被改名」,也令人很懷疑。就算保得住「香港」牌頭,你能確保有足夠港產片參賽?

你們最想知,為何近年越來越少港產片,沒人看嗎?沒錢賺嗎?導演跑光了嗎?還是講廣東話犯法呀?最多人賴沒老闆投資,其實也是多餘,連《色模》這些陳年爛尾片都有人「補完」,有錢就是任性。說真的,這問題比想像中難答,難答過點解發哥肯拍王晶戲,同點解葉念琛有咁多戲拍。解開疑團得從演員入手,究竟演員去哪兒呢。衝上雲霄?搭太平輪?坐洗頭艇?還是到了台北夜蒲呀?

難道要像城城踏血尋梅找真相?艾迪話齋,真相只是用來落charge,生豬肉多多都有得你砌。殘酷的真相呢,是「這裏沒有東西令你值得留戀」、「時間是不會等人的」、「香港不是一個讓人發夢的地方」。蘇博文跟許多港人一樣,每天都想飛,只是葉問咁好揍都打不過泰臣,張晉破軍星命格,也有他的宿命。在這困籠裏,你能不認命?

鴨王何浩文想得最通,別人叫他做甚麼便做甚麼,別忘記自己身份。金鴨也得有自知之名,古仔教落接客不是媾女好嘛。雛妓也好不到哪裏,沒背景、沒家底,也別旨意飛得起,懂撒嬌就一定好命嗎?「我有被你X架!」原來只是夠交租和交學費,於是你明白港女同台妹,多少係有分別。港女只求「同年同月同日M」,台妹卻能沉醉於自己的少女時代。

又不是所有港人都功利主義。呂校長可以用生命影響生命,吳鎮宇為首的大賊,亦可以用行動影響生命,大義當前,放下私利。學友講得啱;「不要忘記,你都是香港人。」生與死,也在香港地,搵錢搏殺,也在這片迷城。港人更不應妄自菲薄,至少我們扮gay又可以媾到女,做陀地又可以驅魔,做牧師又可以做埋CEO。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叉燒。

話說回頭,既然唔關演員事,唔關能力事,唔關心態事,那為何近年咁少本地電影?開估,是「本地」兩個字犯規。

肯定係,除非唔係。

撰文:杜秋棠@抽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