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政綱的嶄新嘗試(前學民發言人 張秀賢) - 張秀賢

「眾志」政綱的嶄新嘗試
(前學民發言人 張秀賢) - 張秀賢

昨天,黃之鋒牽頭的新政黨「香港眾志」正式成立。新政黨的成立,往往均能為香港的政壇加點新意和朝氣,「香港眾志」也不例外。不過,在這時空之下新黨組成也有點尷尬,即使黨中人物毫不情願,傳媒和圈外人也會急於為新政黨歸邊,將新政黨打成本土派一員或泛民主派一員,也就是說,「香港眾志」很快就會面對一系列的挑戰和困局。
現時不少政團因應9月選舉而有不同動作,青年新政與一系列的傘兵地區組織就提出香港民族的主張和於2021年推動公投,公民黨則提出本土綱領,而民主黨內部亦醞釀新的論述。就算是建制政團,也開始要面對本土,使用「本土」成為他們的政綱和主張一部份。
「香港眾志」提出的論述在現時的參政各個陣營也是較為新鮮的一個,但無可避免要面對被歸邊的影響。如果定位真的繼續要堅持介乎本土派和泛民主派之間,就要有非常堅實的政綱和立論。尤其是在本土派、泛民主派和建制派三分之下之言未絕於耳,這樣的定位將會令新政黨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最差的情況可能是兩邊不討好。
「香港眾志」有些政綱是非常嶄新,也是很好的嘗試,如提出將香港史獨立成科,也提出對新移民支援的政綱。這些政綱雖然創新,但也需要更紮實的論述以支撐這些政綱。香港史現時其實已在歷史科課程範圍之中,但內容相當不足,忽視了近代某些歷史片段,實在有改革之需要。
然而,若我們要求香港史獨立成科,則有數個問題需要考慮:課時是否足以讓香港史獨立成科?課程內容由誰領導撰寫?香港史應該覆蓋哪段時期的歷史?香港史怎樣處理有爭議的歷史事件和史觀?這些實在更需要深入討論,才可以真正的實行。現時香港不少人士對政府毫不信任,經歷過國民教育、普教中和簡體字教學的爭議後,不少人均不信任課程的編寫者。因此提出香港史原意是好的,但更需要考慮到香港史這個議題,會否被政府利用而成為達致其他目的的工具。

新移民政策需回應爭議

另外,新移民的議題一直都是本土派與傳統社運派的爭議焦點所在,這點若處理不好,必成新政黨的一大痛處。本土派和傳統社運派均贊同需要收回單程證審批權,但他們對於怎樣處理新移民在港的問題就是分別所在。本土派會認為家庭團聚可於中國大陸進行,而不需要要到港團聚,社會福利應該分配予住滿七年的香港永久居民,而對於未滿七年的新移民則只應提供人道上的支援。傳統社運派則認為新移民有權選擇在香港家庭團聚,綜援這類社會福利本身是社會基本保障的一種,因此應該分配予未住滿七年的香港市民,作為人道的支援。
「香港眾志」提出支援新移民的政策本意很好,但給人的印象就是避開了這個問題的爭議之處。新政黨在這些位置需說清楚對整個問題的看法,才可以免於捲入泥漿摔角之中。
「香港眾志」成立,是第一個由90後為主力的政黨,年輕化為政治發展的大勢所趨,難以抵擋。作為一個新政黨,很多的政綱和論述處於起步階段,進步空間還有很多。但對於香港前途問題的說法,我想各方還要慎重一點,小心地闡述背後的想法,如利用十年或2021年推動前途公投,這些說法實在需要更堅實的理據支持,否則這樣隨意提出年份和口號,實與街市買菜無甚分別。

張秀賢
前學民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