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眾志 寄望健康新世代(工黨立法會議員 何秀蘭) - 何秀蘭

寄語眾志 寄望健康新世代
(工黨立法會議員 何秀蘭) - 何秀蘭

多個由年輕人牽頭的參政團體在雨傘運動之後相繼成立,部份已參加過區議會選舉和新界東立法會補選,印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定律。在眾多新政黨中,前學民思潮成員聯同前學聯秘書長組成的「香港眾志」尤受關注,我與許多對健康新世代期望甚殷的香港市民同樣,樂見其成。
雨傘運動初期,以個人醒覺參與為榮,連大台司儀亦力推「沒有人能代表我」的態度,佔領區內一片去組織的氣氛,演變成後期拆大台,對任何形式組織架構均不信任。但現實經驗告訴參加者,缺乏組織,缺乏權力認受架構,缺乏確認持份者身份及權責的社群形態,廣場政治沒有能力作適時有效的決定與政府周旋,以至後來沒有任何人或團體能夠做退與不退的決定。至今,多個曾參與或沒有參與雨傘運動的政黨誕生,各方回歸傳統組織形態──搞政黨。
一時間,參選組織如雨後春筍,被評為碎片化,但從拆大台到各自建構大台,顯示雨傘參與者理解整合力量乃必由之路,組織政黨乃必要之惡,關鍵是會否加入新元素,或加入甚麼新元素。
組織從來須要求同存異,就算間中依靠個人威望令組織轉向,長遠必不可行;又或成員不肯放下非原則性的差異,輕易分道揚鑣,組織便無法壯大。單一議題的壓力團體較少內部分裂,因為成員只有一個共同目標,但政黨須處理全盤經濟、社會、文化政策,若創黨成員未經長期合作,沒有細緻討論並實踐一套成熟的經社文政策立場,只是在選舉前夕為參選才聚合為政黨,內部面對政策分歧之時,易起紛爭。
理想情況是創黨成員經過合作試煉,確信成員擁抱共同價值觀,並建立能夠服眾的良好制度解決內部不同意見,領導層更必須謙遜自持,團結黨員,組織才可以持續發展,免被內部紛爭消耗,甚至分裂再分裂。路遙方顯馬力,新政黨須準備充足,才可避免曇花一現。
新成立的「香港眾志」相對起步較遲,但核心成員在組織工作的經驗卻最豐富。早在反國教運動未累積至十萬人集會表態之前,幾位不足十六歲的中學生成立學民思潮,分工設計編寫單張,募集同學義工分區到學校門口派發,逐漸增加到過千成員,相關經驗與核心成員之間的合作互信,比其他新政黨都來得紮實。

跨世代合作 團結議會力量

新世代善用網絡媒體,「香港眾志」在網上發表一幅二次創作電影《飢餓遊戲》宣傳海報,不用細說,已有效表達受壓迫人民須聯合力量對準政權的訊息;引用西方古語文做字成為黨名,則毀多於譽,若以引起注意、製造話題為標準,又相當成功。但除了以十年推動公投自決之外,未見「香港眾志」宣傳全面經濟社會文化政綱,市民期望盡快知道新政黨的政策立場,亦希望知道在公投提供的三個選擇中,新政黨選擇那一項。
9月立法會選舉勢必有多個新政黨參選,更有新政黨取代已有政黨的可能,從面孔以至處事作風,新一屆立法會內的泛民陣營必有一番改變。但無論市民如何選擇,均期望議會內各個政黨通力維持審議版權條例期間的團結合作,隨着個人成為小組織,更進一步團結成為大陣營,阻止政府胡作非為,甚至超越被動式否決的角色,主動推動政策議程,這是每個獲市民授權進入議會的政黨都要承擔的責任。年輕人沒有包袱,想像創新,資深者有議會經驗承傳的功能,兩個世代相輔相成,相信是香港市民最樂見的選舉結果。

何秀蘭
工黨立法會議員